中国用小篆怎么写?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实行“书同文”政策产生的字体。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来,在汉字发展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下令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秦始皇让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工作。李斯采取了一条重要措施——把秦国的大篆整理成笔画简单的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并向全国推行。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小篆为国字推行全国。
小篆有严格的规定:笔划不能多也不能少;结构不能宽也不能窄;字形不能长也不能短;笔画粗细必须均匀,起笔收笔都必须停顿。这样,文字写得大小整齐、匀整、美观。 小篆出现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不断演化,到了隋代,基本定型为现在的楷书。所以小篆相当于楷书的祖先,对研究书法发展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小篆字体圆润,结构紧密。字形多为长方形,也有呈方形或扁方的。笔画起止清楚,转折处多圆转,行笔中有时也作顿挫。因无挑刺的笔画,故称“无锋”;因少波磔,又称为“不飞不扬”。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秦诏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