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就有玉牌上巧雕吗?
这种雕刻方式,是民国时期开始流行的,不过,这可不是民国的专利。 在清代中晚期,玉佩的工艺就开始多样化发展了。 尤其是到了嘉庆、道光时期,玉器厂制作的玉佩,有很多都采用打孔做配件的技法来设计制作。 在玉器匠人们的眼中,所谓的“俏色”并不是指颜色鲜艳越好,而是指利用原料的天然颜色,进行巧妙的构图设计,使玉器具有“天工自然、妙趣盎然”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现今所看到的很多清中晚期的玉器作品中,都有不少运用“俏色”技法的佳作。比如下面这件清光绪青白玉刻竹石芭蕉图山子:
图片中这幅《竹石芭蕉》图,整体的设计就非常的巧妙。画中的石头采用了“半透”的巧作方式,即将一块玉料按纹络挖成起伏状,再磨平露出短线纹理,然后根据纹理来表现大石的立体感;而竹子则是选取了墨色部分来刻画,并用线条来表现出竹子的挺拔之姿。整体构图饱满,疏密得当,令人耳目一新。 而在民国时期,由于玉雕工匠们受到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他们开始在雕琢玉件时,更加大胆地融入各种民俗元素,使得玉器的造型和纹饰都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由于交通便捷,信息流通迅速,各地的能人异士纷纷来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经营玉器生意,从而推动了全国玉雕行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除了传统的“俏色”技法外,还有“留青”、“绞丝”等技法应运而生。所谓“留青”——即保留玉坯上的绿色部分,加以巧妙构思,设计出各类清翠欲滴的佳赏。 而“绞丝”,其实就是咱们现在所讲的“镂空”技艺——即在玉材的表面,用阴刻的方式勾勒出纹饰或者字体轮廓,然后将需要镂空的部位打磨掉,这样,一个镂空图案便呈现在了你面前…… 上面这两件作品,分别是“留青”技法和“绞丝”技法的作品展示。
好了,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民国就有玉牌上巧雕吗”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吧!下次如果再看到类似的问题,你就可以自信满满地摆出知识分子的范儿,说:当然啦~人家早就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