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皮色是什么?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皮” 所谓的皮,就是指翡翠外面包裹着的一层砂纸一样的东西,这层沙纸由很多小晶体组成,这些晶体就是翡翠的矿物颗粒,这层膜叫做风化壳(也有人称之为外皮);而将风化壳脱掉以后,就能够看到呈半透明状的翡翠,这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块完好的玉一样了。
从外观上来说,一个完整无瑕的宝石应该是非常漂亮的,但从翠友的视角来看,市面上大多数的宝石其实都带有明显的“皮”,即它们都被一层风化壳所包裹着,这层外壳会大大影响宝石的价值,比如白玉、青白玉等软玉,以及各种珊瑚、琥珀等有机宝石。 不过,在玉石家族中,有一类宝石是没有皮或表皮很薄的,那就是翡翠。这是因为翡翠的构成与软玉不同,它是由硬玉岩经过挤压形成的,所以没有生成风化壳的可能性,这样就使得翡翠拥有完美的外表。这也是为何翡翠的价值之所以如此高昂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皮色”的概念 “皮色”就是指覆盖在翡翠表面的那一层风化壳的颜色。一般来说,由于翡翠的原生颜色并不鲜艳,所以风化壳的颜色以黄棕为主,也有部分为灰白或者黑色的,这种色彩丰富而又艳丽的表面被称为“花皮”,而那些看起来比较寡淡的则为“素皮”。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皮色”是附着在“皮”上面的,但是它们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有些时候,有些翡翠可能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皮被破坏掉,但“皮色”仍然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将“皮色”剥离下来单独欣赏了。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说一说“色”和“形”的区别 一块优质翡翠不仅要有好的颜色,还要有合适的形状。颜色对于价值的影响自不必说,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外形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外形把翡翠分为圆形、椭圆形、长方形以及雕刻件等,其中圆形又可以根据直径大小分成圆珠、水滴、鹌鹑蛋等多种形状。
除了规则的形状以外,自然形成的一些奇特形状的翡翠也很有特色,值得细细品味。 例如蛋面形的翡翠往往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而那些形状如同桃子一样的翡翠,由于谐音“寿比南山”,常常受到一些上了年纪的翠友喜爱;还有一些形状如斧头一般、肉质又很细腻的翡翠,则常被用来制作成挂件,以寓意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