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著名书法家有谁?
吴中书家,人才辈出。有“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有“唐人书法第一”的褚遂良;有被称为“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有“宋四家”中的黄庭坚;也有“元四家”中的赵孟頫。 明清以来,吴中书家更是群星璀璨。明代有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王宠;清代有梁巘、伊秉绶;近代则有沈尹默、白蕉、林散之等。这些书家的作品有的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的被收藏在大都会博物馆,而一些普通百姓家里也珍藏着他们的墨宝。 在这些书家中,有不少人与苏州运河有着不解之缘。
文徵明从小生活在运河边的苏州城,成年后曾在运河沿岸的镇江任职,晚年又回吴中定居。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中不少是与友人交流时用到的便条、手札。这些手札现在被收藏在大都会博物馆里。
祝允明因祖父曾担任苏州府同知,故在家中设立了“铁拐李斋”以寓志向,他笔下的《杜甫秋兴诗八首》流传至今。此作曾被近代收藏家庞莱臣购得,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另一位明代书家王宠是无锡人,但他出生在湖州,在苏州度过少年时代。他的父母都是浙东郡庠(即绍兴)生员,因战乱避居苏州。王宠7岁能作文,9岁能为对,12岁能写诗,13岁到14岁间,已能写出结构严谨、笔法秀劲的小楷了。他留下的《陶渊明集》册页,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到了清代,有两位书家是与苏州运河直接相关的——郑板桥和朱耷。 郑板桥祖籍江苏兴化,生长在扬州,40岁左右在苏州任知县。他在苏州任职期间,留下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最著名的要数《兰笋图》。《兰笋图》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是年郑板桥48岁,正处其艺术生涯的盛年。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兰笋图》,为绢本设色,画心尺寸为62厘米见方。图中,一株青翠欲滴的竹子旁,两只翩翩起舞的蜜蜂正围绕着兰花芬芳起舞。画面右部自题七言绝句一首:“嫩箨香苞初出林,羽披幽草顶头新。长江万顷龙飞雨,沐浴更衣论性情。”
另一幅《修竹新篁图》,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为纸本水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上,郑板桥用简练的笔墨表现了一幅清逸萧疏的风景画,近景浓墨勾勒描摹的修长翠竹与远景清淡虚化的远山相映成趣。整幅作品意境清新,韵味无穷。
朱耷字雪个,江西南昌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他避居南昌附近,以卖画为生。由于他曾经家居抚州,所以又号“临川诗伯”。他早年曾到南京、北京等地贩卖书画,结识了不少文人雅士。他擅长山水、花鸟,风格特异,独树一帜。 除了上述几位外,还有邓石如、康有为等人也与苏州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