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碑帖知多少?

昌菡华昌菡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让我这个嗜帖如命的人来回答,真是问对了人! 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早期(公元前1300年—前800年)的甲骨文时期,当时文字用于占卜,刻在龟甲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之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前221年)铜器上的铸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秦小篆、隶书草创期;西汉草书、隶书的盛行期;东汉末年开始盛行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行草逐渐盛行并定型;隋唐五代时期,楷书、行书成为主流;宋元明诸代虽书风多变,但总体上来说继承唐风,楷书、行书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的书风又回到了复古上,提倡学习王羲之等晋代书家,形成“清初百家”的风气,然而到了晚清和民国,人们开始向往晋唐人那种自然流畅、无拘无束的风格,于是王羲之王献之笔法又开始流行…… 说到这,题主应该对华夏五千年的文字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吧?那么接着说说碑帖的事。

其实谈到碑帖,不得不提的是“拓本”,因为一切碑帖都是基于拓本而来的。所谓拓本,是指将石刻或木镌刻的文字资料用纸墨印行的文献,简称“拓”。我们现代人看到那些古老的碑刻石雕,往往觉得它们弥足珍贵,想亲眼目睹其真容。然而在古代,由于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这种愿望其实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在纸上覆罩其上,用墨打亮(刷印)就可以了。只不过这样得来的拓本,原碑石上的字迹是反着的。要分辨正反倒是件很耗时耗力的事情,因此古人在琢磨出拓本这种方法后,还不断改良,希望找到一种既方便又能保持原碑原貌的方法。终于到了明代,人们发明了新的方法一一揭取法。就是先把碑石磨平,再用开水浇淋,使石头中的石粉浸出,最后将表面的浆糊刮去,把湿润的石粉纸墨覆在碑面上,晒干后揭下来,这样就可以获得一张正反面都清晰有序的拓片啦~至于石碑上无法拓出的地方,就用墨笔绘补。 有了拓本,接下来就要说说碑帖的事儿了。什么是碑帖呢?严格来说,碑帖是拓本的统称。其中,把带文字图案的碑石摹刻于木板之上,名曰“碑刻”;而把文字图案直接雕于石碑之上的,叫做“碑帖”。两者区别在于一个先刻板上再拓写,另一个是先雕刻后拓写。

尽管“碑帖”这个词的现代含义是建立在“拓本”的基础之上的,但人们仍然习惯把带有字体、文字的薄纸片称作“碑帖”。所以啊,古代的碑帖和现在的碑帖,可说是“名同实异”。 关于碑帖的格式,因时代不同,是有一定差别的。就拿汉代来说吧,一般来讲只有碑的首尾部分较为精致,中间大多是粗犷简单的笔画;而碑帖却恰好相反,整体来说工整细腻,唯首尾几字不拘泥于字形。这是因为汉碑多为颂德之文,碑主希望后人能从头至尾认真地阅读,因此首尾需要仔细书写;而碑帖则多为文人的闲章,随便刻在什么位置都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