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琉璃是什么颜色?
“琉璃”二字,最早见于北魏杨衒之著述的《洛阳伽蓝记》中,对琉璃的形容是“五色绚烂,光耀似火”“分明照耀,如临晶池”,而现代汉语中的“琉璃”一词则来源于佛经翻译,《金刚经》和《华严经》中分别有“须弥山微尘数等琉璃宝珠”与“如琉璃杯,或如琉璃宝塔”的说法。 从文献上看,古人所谓的“琉璃”是一种色彩艳丽、晶莹剔透的物质,和现在的玻璃属于近亲;但正如 @文刀伍先生所言,古代的“琉璃”在色彩丰富程度和透明程度上都远胜现在的玻璃,正类似于今天的水晶。
作为天然水晶的近亲,古人在开采出天然水波纹水晶后,先用天然朱砂或者赤铜浸染其中,使其出现红色的纹理(如上图),再通过削、磨、挖、刮等手法制成不同形状的小件饰品。 这种经过人工染色处理的水晶件,在古代被称为“烧炼色者”或“浇炼色者”,因为其表面呈现玻璃的光泽,所以被俗称为“玻璃”,这种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这里的“玻”字却和今天的玻璃没什么关系了——它是指一种半透明的石头,即明代段宜嗣《玉石谱·玉类》中所说的“白玻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沫子”,其材质为钠钙硅酸盐,是古代人造水晶制品的主要原料。 “水沫子”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那这种材料做的东西究竟什么样呢? @王阳明的宝石学笔记 有张图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来,这里就借用一下: 可以看到,这种料子制成的物件,虽然也有玻璃光泽,但总体呈现出半透明的质感,而且色彩比较单调,除了白色就是奶白色,几乎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缤纷多彩。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叫法其实是大明律!明朝时,人们将产自云南的“水沫子”命名为“玻瓈”“玻瓈液”,并将这些饰物称作“玻瓈缸”“玻瓈碗”,而到了清代,这种称呼又变成了“玻璃缸”“玻璃碗”——可见,这“玻”字是明、清两朝通用的“专利字体”。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翡”和“翠”两个字,则是清朝独有的“专利字体”。
据@徐晓刚老师说,在清代,人们用“翡”表示红色或者绿色的玉石或彩石,比如“绿翡”指的是绿色玉石或绿色的彩石,而“红翡”则指红色的玉石或者红色彩石,此外还有“黄翡”(黄色玉石或黄色彩石)和“紫翡”(紫色玉石或紫色彩石)之分;同时,清代还把这种带色的彩石叫做“翠”,不过这个“翠”字有个特殊之处,它不是指代哪种具体的颜色,而是泛指一切带色玉石或彩石,也就是@徐晓刚老师说的“群芳谱”。 从色彩的角度来看,“翡”和“翠”的确能很好地代表中国的彩色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