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琉璃是什么颜色?

蔺子译蔺子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琉璃”二字,最早见于北魏杨衒之著述的《洛阳伽蓝记》中,对琉璃的形容是“五色绚烂,光耀似火”“分明照耀,如临晶池”,而现代汉语中的“琉璃”一词则来源于佛经翻译,《金刚经》和《华严经》中分别有“须弥山微尘数等琉璃宝珠”与“如琉璃杯,或如琉璃宝塔”的说法。 从文献上看,古人所谓的“琉璃”是一种色彩艳丽、晶莹剔透的物质,和现在的玻璃属于近亲;但正如 @文刀伍先生所言,古代的“琉璃”在色彩丰富程度和透明程度上都远胜现在的玻璃,正类似于今天的水晶。

作为天然水晶的近亲,古人在开采出天然水波纹水晶后,先用天然朱砂或者赤铜浸染其中,使其出现红色的纹理(如上图),再通过削、磨、挖、刮等手法制成不同形状的小件饰品。 这种经过人工染色处理的水晶件,在古代被称为“烧炼色者”或“浇炼色者”,因为其表面呈现玻璃的光泽,所以被俗称为“玻璃”,这种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这里的“玻”字却和今天的玻璃没什么关系了——它是指一种半透明的石头,即明代段宜嗣《玉石谱·玉类》中所说的“白玻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沫子”,其材质为钠钙硅酸盐,是古代人造水晶制品的主要原料。 “水沫子”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那这种材料做的东西究竟什么样呢? @王阳明的宝石学笔记 有张图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来,这里就借用一下: 可以看到,这种料子制成的物件,虽然也有玻璃光泽,但总体呈现出半透明的质感,而且色彩比较单调,除了白色就是奶白色,几乎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缤纷多彩。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叫法其实是大明律!明朝时,人们将产自云南的“水沫子”命名为“玻瓈”“玻瓈液”,并将这些饰物称作“玻瓈缸”“玻瓈碗”,而到了清代,这种称呼又变成了“玻璃缸”“玻璃碗”——可见,这“玻”字是明、清两朝通用的“专利字体”。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翡”和“翠”两个字,则是清朝独有的“专利字体”。

据@徐晓刚老师说,在清代,人们用“翡”表示红色或者绿色的玉石或彩石,比如“绿翡”指的是绿色玉石或绿色的彩石,而“红翡”则指红色的玉石或者红色彩石,此外还有“黄翡”(黄色玉石或黄色彩石)和“紫翡”(紫色玉石或紫色彩石)之分;同时,清代还把这种带色的彩石叫做“翠”,不过这个“翠”字有个特殊之处,它不是指代哪种具体的颜色,而是泛指一切带色玉石或彩石,也就是@徐晓刚老师说的“群芳谱”。 从色彩的角度来看,“翡”和“翠”的确能很好地代表中国的彩色玉器。

瞿家皓瞿家皓优质答主

琉璃这种非晶质的玉石并没有相对稳定的颜色,一般有翠绿、草绿、墨绿、红、白甚至紫罗兰等颜色,与翡翠很相似,但是由于制作琉璃时的着色剂(金属氧化物或盐类)以及其它原料、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不同,颜色深浅及色调也不相同。

翡翠和琉璃的颜色特征:

翡翠的绿色色调变化多样,但比较纯正均匀,具有刚硬、挺括的玻璃光泽。通过变彩观察翡翠绿色为粉绿色、黄绿色或蓝绿色,绿色与白色之间界限分明,通常呈脉状、片状、点状、斑状或团块状分布。

翡翠的紫罗兰色多呈藕粉色,色美者称“桃花水”,变彩下呈淡粉色、粉紫色,也是色色分明,常分布于绿色翡翠的周边部位或呈片状、脉状夹杂于绿色中。

翡翠的红色色浓者呈鸡血红色,常伴有绿色出现,浅者呈粉红色,变彩下呈浅红色、暗紫红色。

翡翠的白色蜡质感强,色调洁白明亮,变彩下为粉末白色,常于其它颜色伴生。若为灰白或青白色时,在变彩下显示青蓝色、粉绿色或草黄色。

翡翠的黑色质细者为点状、丝状、条带状,粗者为墨点或块状、团块状,色调乌黑锃亮,变彩下呈深蓝绿色、蓝黑色,多与白色交织在一起,称“乌砂皮”、“乌豆青”。

琉璃的绿色色调暗然沉稳,不带粉感与红色色调。变彩观察绿色多为蓝绿色、黄绿色、灰绿色,色调暗绿无光,通常为整体浸染。

琉璃的紫罗兰色色调比翡翠暗,俗称“干紫”,变彩下呈暗蓝色、深蓝紫色或深黑色,与浸染的深绿、灰绿或黄绿色相伴生。

琉璃的红色色调暗,色散不均匀,变彩观察为暗紫色、深蓝紫色,与深绿、灰绿、黄绿、绿黑等色相伴生。

琉璃的白色呈乳白色与淡粉红色,色散不均匀,变彩下为粉末白色或浅红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