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人民币GZ冠号是金龙王吗?
楼主说的没错,G和Z都是指的罗马数字“X”,因为古罗马人的月份是以十个日历年为周期计数的,所以在他们的文字中出现了大量的“X”来表示十的意思。我们现代的语言文字中也有保留这种用法的,比如数学中的“x”代表未知数、拉丁语系的国家中“x”代表十月等等。。。 之所以说这个号是“金龙王”是因为这个冠号里的字母“J”“L”组合起来就是“金”字,“龙”字的拼音是Long,而我们的传统农历里正月又是第一个月,所以正月+一号也就是“龙年正月(第一天)”,因此这个冠号的纸币可以说是指着“金龙王”来的! 至于这“金龙王”是什么含义,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说说中国的货币发展历史了。
中国的货币发展跟其他国家的相比有着非常独特的经历,因为我们国家是在封建王朝时期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从秦开始历代朝廷就有统一发行货币的权利,这样的权利集中导致一个结果:货币发行权在朝代更替中一直延续。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地区乃至国家是没有这个权利的,他们往往依靠着各个政权或组织自己发行自己的货币,这使得他们在铸造货币的时候往往比我国更谨慎一些,不像我们这样在钱币上印什么“万世永赖”“天下太平”之类的话,外国很多钱上都没有国名,只有人名和年份数据。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差异,所以外国的很多钱币我们在古代就能花(用)得(着)其(当)中(作)。
而我们中国自创的财富却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以银为本位(白银/银元)、铜为辅币的货币体系,这种货币制度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而在这种货币体系下,人们常说的“黄金”其实是“盎司”的意思——即一盎司重的金条或者金币——它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黄金”。同理,“白银”也不是我们现在的白银,而是“盎司”的白银。这是因为西方的货币制度跟我们不同,他们是重量单位为金银铸成的,所以我们古代的银、金等金属贸易是用“两”作为单位来计算的。举个例子:如果外国有人买了我们一百两真金,那么我们实际上只收了对方62.5盎司的银或者31.25盎司的金,虽然外观看起来是一百两,但是实际上只有这么多价值。而反过来如果我们有一百两真金想要换回62.5盎司的银或者三十一点二五盎司的金也是可行的,只是双方各自称量交易即可。在这种计算方式下,由于外国人在购买我们产品时总是愿意多买一点儿,而当我们需要购买他们产品时又希望少买点(毕竟出口商品往往是廉价劳动力直接换来的),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总是处于一个买方市场的地位——我们能买到更多的东西而对方却未必想卖那么多给我们,正因为如此,我们古代的许多财富用银作载体而不用金,甚至大量使用铜和铜钱。正是这种货币体系导致了我们古代经常出现一种现象:我们对外贸易顺差很大,然而我们手中的银两(或者铜钱)并没有多少增加,原因就在于这些银两/铜钱中的很大一部分被外国朋友“借走”了(买走了),他们用我们的货物换取了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资源,但是却没有换成我们手中足够的白银/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