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翡翠什么样子?
这个要详细讲就麻烦了,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原生矿和次生矿的问题。 先说什么是原生矿: 这是老坑料子,已经经历了风化剥蚀,原矿石内部的结构被破坏,形成大量的破碎、颗粒状结构。这种结构的翡翠价值很低,而且材质也比较粗糙,表面可以看到明显的砂眼,俗称“麻点”。
但毕竟是天然形成的,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不过现在这种老坑料子已经很少了,市面上大多流通的是次生矿的翡翠。再说什么是次生矿: 这就是次生矿,它是在原生矿被风化之后,在河流等水域中沉积而成的。因为环境不同,所以次生矿的质地通常会比原生矿细腻很多,也叫做“水石”。
但经过千万年前被埋入地下后,又经过了高温高压的变化,次生矿内部的结构会被重塑,形成“晶体交织 ”的效果,这样的变化会让其硬度增加,韧性增强,不易损坏。当然,次生矿也会有缺陷,比如颜色不均一、杂质矿物含量高(铁质等)、透明度差等等,但是一般来说瑕不掩瑜。
总结:原生矿=没化妆的素脸美女;次生矿=化了妆的时尚女郎。 当然,这只是很笼统的区分方法,具体判断还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有些次生矿因为形成的时间比较短,没有经过高温高压的作用,内部结构仍然保持得较好,就会显得非常细腻通透,甚至胜过一些老坑的原生矿。而原生矿由于内部结构已经被破坏,难以形成高硬度和耐久性,容易受损开裂,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原始的翡翠原石,大多呈不规则圆润型,石体表面包着风化层。风化皮壳是翡翠矿体与空气接触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一层风化外皮。一般来讲,皮壳的厚度在5--10毫米之间,皮壳种类繁多,颜色也多种多样。在一般情况下,不同产状的翡翠具有不同的风化外皮。例如:
水地和河床两地翡翠多为红、黄、褐、黑等杂色混合皮壳,或单色皮壳,多细密干涩,具凹凸不平的龟背状断续裂纹,颜色一般均匀一致;河滩地的翡翠包体常裸露在河床表层,外皮多为灰白、黄绿、黄褐等色,皮壳一般较薄,多为软皮壳,具疏松、松脆性,并具许多凹坑或砂眼。
山地和半山半水翡翠一般外皮较厚,皮壳种类繁多。有黑砂皮、黑黄皮、铜皮、紫罗兰皮、绿皮等。皮壳质地多较致密坚硬,具砂眼和微细裂纹。具有质量优、赌涨率高,但皮壳难以辨认的特点;雾地的翡翠,皮壳有黑皮、黄皮、褐皮,以及绿砂皮等种类,皮壳厚度不固定,一般皮壳坚硬,致密细腻,包体较难识别。
在各种皮壳下都有可能有颜色的翡翠存在,而且颜色好的也不在少数,其表皮大多具绿皮、黄棕皮、紫罗兰皮、芙蓉皮,以及带有绿星点的黄、褐皮。因而,这种皮壳也是找找颜色的翡翠的好皮壳。
总之,原始的翡翠原石,大都是外貌丑陋,石体干枯的顽石。内中能出好玉的翡翠原石,是极难寻觅到的。其赌涨的机率是很小的。要寻找到好皮壳,出好玉的翡翠原石,大多要靠赌石者们的实践积累和经验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