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书法多少一平尺?
何海霞(1908-1998),名凤麟,字海霞、贵祥;号大荒、闲人、一翁,原籍甘肃兰州,生于西安,中国现代国画艺术家之一。 何海霞自幼学画,曾受张振宇、贺天健等教诲与指导,早年作品风格上承宋元,下及明季诸家,尤以青绿设色见长。晚年兼功泼墨水墨,形成苍浑秀雅的写意画风,尤擅画雪山高原和云岩洞穴。 其作品曾获全国美术展览荣誉奖等荣誉。出版有《谈何海霞艺术》《何海霞画集》《中国画技法丛书·何海霞画雪山丛竹》等多种个人专刊。2006年在北京举办《百年何氏—何海霞书画展》。 其代表作有《华岳峥嵘图》《万山红遍图》《长江万里图》等,著有《何海霞山水稿》《华山图册》等著作。
关于何海霞先生的绘画成就,学界已经有很多相关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今天主要讨论一下他的书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书法作品。这应该是先生70年代的作品了。
这幅作品属于行草书,书写内容多是古人诗句和对联,落款“丁巳夏月”,即1977年仲夏。 作品整体看上去气息流畅、章法自然、笔笔到位,既有二王之风貌,又有北碑之气概,可谓“南帖北帖相参杂”。在用笔上,提按起伏变化多端却又收放自如,藏露得当却不露痕迹;在结体上则开合有度,疏密有致;点画间多有呼应,顾盼生姿。
如果笔者没有看错的话,整幅作品的结字应该得益于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此帖用笔粗犷洒脱,结体宽博雄奇,与何海霞的性情颇为相似。再细观作品,可以发现多处类似之处:如“诗”“书”“画”“意”,都是将右侧竖钩写成折角,这种笔法在颜楷中极为常见,但鲜少在其他书家作品中见到。其他诸如“艺”“德”“不”“俗”“高”“古”等字的结体也与《争座位帖》相近。
这幅作品的用笔和结体明显受到了《争座位帖》的影响,而点画的形态又与赵子昂的书风一脉相承——这也是为何先生说自己是赵子昂的粉丝的原因吧…… 再来看看先生早期的行书作品。这是先生50年代的精品力作。
这幅作品的用笔更加流畅、结字更加舒展、章法布局也更加合理,可以看出先生在艺术上的不断提升。不过整体来看还是有着浓浓的赵子昂遗韵。
总之呢,从现存资料看,除了一些题跋作品外,何老很少书写大字,可能与他自身形体有关(他本人身高只有一米五几),所以他的行书小字最为出色。
至于何老的草书,因为缺少资料,就不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