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个铜钱是多少?

练若涵练若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朝铜钱,基本单位制是10文钱为1分,10文为1厘,100文为1角,1000文为1元,10000文为1贯。这个单位制在铜钱制作上,有明确的等级区分,普通铜钱上标注的是“通宝”二字,比如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同治通宝宝泉局等等。“通宝”铜钱上铸有的文字主要为皇帝年号,宝泉、宝源即为铸钱的地方,是当朝货币的“标配”。

除“通宝”外的特殊钱币,一般面额较大,铸字为“重宝”、“元宝”等。比如嘉庆重宝,这种钱币的制作一般是按“大小”或者“轻重”(通常称为母钱)的规则制作而成。虽然“通宝”和“重宝”的面额不同,在使用中属于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但二者之间其实存在一个“固定汇率”:“通宝”值“重宝”的十分之一。即民间“通宝”流通中使用的一枚“制钱”(即通常意义上的1文钱),相当于“重宝”钱币上标注1厘钱的面额。例如,嘉庆重宝宝泉局制钱,常见“每枚”面额的标注一般有五厘钱,一厘钱,二厘钱(个别有五厘三毫钱、三厘钱)。按照这个标注计算,在实际流通中“1枚” 嘉庆通宝或二厘钱当一文钱使用,1枚五厘钱当五文钱、1枚嘉庆银钱一两当一百文钱使用。

清后期,由于“通宝”钱币的严重短缺,大量“重宝”钱币流入市场,造成货币流通体系中“制钱”(1文)的严重贬值。最终出现了1枚“通宝”或2厘钱“重宝”值不到一文钱的情况,而1枚“五厘钱”却值五六十文的情况。这样,使五厘钱成为当时价值最大的流通制钱,俗称“大钱”。清末还有一种钱币叫作“足纹”,它既不是重量单位,也不是钱币名称。它是按当时“色银”成色兑换的银子,一般由钱庄发行,是货币流通中的临时性补充。

关于清代铜钱所代表的实际价值,不同的时期差别很大。以一担(120斤)上等大粳米的价格为例,在嘉庆年间为13000—15000文钱,到光绪时期,则达到了100000文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