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12铜像有什么价值?
这个问题有好几层意义,
第一,这12个雕像是不是文物?我觉得是。虽然建造时使用的是劣质材料,但是150年之后,这些材料已经和文物一样了--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而且这些雕像的制作工艺本身也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水平。
第二,应该怎样定义文物的价值呢? 文物是有历史、艺术或者科学价值的文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人类创造物都可能有价值。问题是,有的多,有的少。多的可能成为大众记忆,少的则可能成为绝学。为什么有些东西容易成为大众的记忆而有些东西成了“绝学”了呢?原因在第三点。
第三,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失去传承呢? 为什么有些文化传承失去了,而那些文化又能在其他国家延续呢?根本原因在于交流。只有能交流和传承的文化才能够延续,不能交流或者没有传承文化的载体,那么这种文明就会逐渐消退直至失去。
举个例子:欧洲中世纪时期有一个手抄本的文化传承形式,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所以书籍非常昂贵,一本手的抄本通常都要几十金路易(法国古代货币单位),如果抄的是宗教经文就更贵了。因此很多有钱人也雇专人抄书,但毕竟一个人能力有限,而且抄书需要极耐心的工匠才行。
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人们也想出了各种办法。其中一种就是抄书的人同时负责校对,他们一边抄一边自己校阅;另外他们还会加入自己的注解,这样一本书就增加了许多的价值。于是许多普通人也能负担得起抄的书了,而他们的后代也会继续传承前辈的手艺,这样书也就越来越多了。
第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流失海外的文物? 我个人认为,我们既不该妄自菲薄也不该妄自尊大。流失的文物,有的是我们不忍心给他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的遗产而被盗走的(比如圆明园十二生肖);有的则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而遗失的(如敦煌文献)。对于这两类文物,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态度。
首先是对被盗走的文物,我们要做的是努力破案追回文物,其次是要严厉打击跨国洗钱等犯罪,让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对于那些我们自身缺乏保护能力而遗失的文物,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要大力发展我们的国家实力,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当我们可以自信地告诉世界,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的时候,那些遗失的文物也许就能找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