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人民币是谁出的?
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有密切的关系,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国力十分虚弱,为了迅速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为了适应这一体制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整套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55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试行草案)》,对包括货币价值在内的一些概念做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关于“货币”的定义是:“货币是指一切财产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衡量一切财产的标准。它分为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两大类。”
同时,为了便于计算,规定各种商品的价格采取“综合物价指数”的方法确定,即把多种商品价格加权平均,算出每一种商品的指数,然后加以比较。
但是,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区分商品的价格差异,因此这种方法实际上抹杀了商品的差价,是一种极不科学的做法。 到了60年代后期,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业连年增产,工业总产值已高于农业,农村出现了余粮、余钱的现象。在城市,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但消费品的供应大大超过以前,出现了买货排长队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原来那种严重扭曲价值的算法显然不合适了。于是,国家决定改革计账的方式。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了试点之后,于1977年12月正式颁布了《人民币汇率方案》。
从此,我国的人民币汇率由过去的单一固定汇率制改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