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玉是怎么制作的?
在正式开始制作之前,我们要先了解玉器在原料上的两个特点:致密与脆嫩。 什么是致密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天然玉料中,晶粒之间的结合方式主要以交织结构为主,这就导致了原料在受到外力挤压时,变形程度较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挤压、锤击的方式,来对材料进行初步加工。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原材料的要求较高,只有含有氧化硅80%以上的玉石原料才可以。当然,如果含氧化硅量太少的话,也就不会形成硬度高的玉石了。 而脆嫩指的是原材料的韧性差,受力容易断裂,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软玉而言(特别是新疆和田玉)。所以在进行玉器的雕琢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力度,避免用力过度导致材料的崩裂。
下面我们就从两种材料,即软玉和硬玉来介绍玉材的处理方法。 因为软玉中渗入了大量的阳离子,使得其表面带有强烈的油脂光泽,而且硬度偏低,所以我们主要采用的办法就是“磨”,借助打磨使材料的光泽、弧度达到要求。 而硬玉因为结构紧密,且含有较多的铬离子而呈亮白色,所以抛光更容易。我们一般是用“抛”的方式来得到最终成品。
具体的方法是先打磨出玉器的轮廓,再用雕刻工具根据设计图稿,琢去多余的材料,最后再用抛光粉抛光即可。 但如果是像璧环这类既不需要考虑光度也不需要考虑雕花的简单器物,则可以将材料和模具一起放入高压锅中蒸煮,利用蒸汽的压力让材料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