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经过几代?
1950年,当时我们刚刚进入朝鲜,战局的严峻程度远远超过了预期。为了增加军心,同时打击敌人的气焰,中国政府宣布废除人民币,发行新的人民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以兑换券形式发给,作为收兑旧钞、发放新钞的凭证”;并规定:“本票面额,以每一元为本位,每元含银圆一枚。”“本票必须以现金兑付。” 也就是说,从1948年底到1949年初,在解放区开始发行一种本位制的人民币,称为“金圆券”(因为当时的货币政策是“汇兑总管理”,也就是不直接与美元挂钩),以1比20的比例兑换人民当前的货币——这相当于现在印发钞票,但是不跟外面世界挂钩,只在内政上做贬值处理的意思。而金圆券的面额,和银元相等,所以也叫“银元券”。
1953年,我国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基本上控制了全国的市场,此时又遇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制止通胀,政府再次发布命令,暂停纸币发行,开始使用铸币(主要是铜镍合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措施并未执行。 从1957年到1967年,中国处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阶段,也就是农产品价格很低,而工业品高价销售,使得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国家拿出大量的钱来建设基础工业,这个阶段中国的GDP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但是通货膨胀也是非常高的。
为了抑制通胀,1965年后国家又开始收紧银根,1966年开始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一直用到改革开放初期),10元上面的图案是从井冈山下来,寓意着从根据地出发,继续打仗,而背面是一艘大船,象征克服千难万险,把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
这种艰难时刻,显然不像如今这样轻松。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货币制度自然就被搁置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启动。 而现在使用的纸币已经是第四套人民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