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一角有什么样的?
1980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货币流通的需要,我国进行了以“票券换代”为内容的第四次货币改革,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此次发行的纸币中包含了不少具有特色的“古币图案”,这些“古币图案”的创意来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那时外国银元流入中国,有人将外国银币打磨抛光,将其改头换面,冒充银圆流通,甚至伪钞盛行。当时,民间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因为假银元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铜元作为交易的中间媒介。于是“银圆”、“铜圆”等词汇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用语。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先后两次发行面值为一角的钞票,由于这两种钞票上的图案都是印有“壹”“角”汉字加铸的铜圆,因此被人们俗称为“袁大头”和“孙小头”(见图一)。虽然这二次发行的钞票图案相似,但版别却有不同(注:1914年和1927年的孙小头背面图案是不同的)。 “袁大头”和“孙小头”在旧中国普遍流通,甚至在解放初期还有人用作交易媒介。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逐渐改善,社会财富也得到积累,但是市面上仍然充斥着大量伪造的“袁大头”和“孙小头”,甚至有人用劣质金属伪造“袁大头”,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于1953年开始研制新版角币,并在1955年发行。新币正面图案为麦穗和齿轮,象征工农联盟,背面图案则是国徽和阿拉伯数字的“1955”。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又于1962年和1974年对一角钱进行改版,分别增加了“J”字和“Y”字,以示区别(见图二)。
1980年之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流通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此时第四套人民币正在陆续兑换,央行不得不加快印制第五套人民币的步伐。
1987年和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对外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行第五套人民币的通知》和《关于发行第五套人民币的公告》,介绍了即将发行第五套人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现在使用的1角硬币。与之前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相比,5元人民币减少了2个版本,取消了“2”字冠号和“E”字母冠号;颜色由深绿色改为浅绿,边缘光滑(除2005年版外),并增加镀铝工艺,以提高防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