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书法家谁有名?

申明阳申明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山东的书法在近代以来一直都很强,尤其是以枣庄、邹城为盛。 这里说一个和孔子有关的逸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氏,名纥),是宋国司马正卿孔父嘉的长兄,孔父嘉及其两个儿子孔伯仲年和孔叔梁纥都是大书法家。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母亲颜征在“携子失夫”,生活贫苦。但是颜母却没有改嫁,带着孔子和他的弟弟在一起艰难度日。

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有书可读,孔子十六岁时开始做私人家庭教师,教两个私生子读写,生活才渐渐有了起色。 后来,孔子做了鲁国的官,还做过一段时期的司徒(管理土地和民众的官)。虽然身居要职,但他始终没忘读书和写字。

《史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孔子尝独立,行者趋之。孔子曰:‘先生何适也?’曰:‘尝独立,有无及我者;今子至,敢问何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那里,一个过路人看见后就走过来询问道:“老先生,您要去哪里呀?”孔子回答说:“我正在到处寻访一位贤德之士……”那过路的人打断了他问道:“现在您找到了吗?这位贤德之士。”孔子听了感到十分惊奇,就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知道我要找一位贤德之人呢?”

这段文字记载的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夫子对书法的喜爱和擅长。 他自己就是一个大书法家! 在他教育弟子时,就很注意对他们的字进行考核。 一次他看到弟子樊迟的字写得不好,就把他的字贴在房门上提醒他。

还有一次他见子贡写的字不如以前,就把他写的“一”字拿了起来,对子贡说:“过去你的字写得不错啊,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我教育得好吗?现在这个‘一’字写得这么差,该怪谁呢?” 子贡连忙答道:“应该是我不努力练习的结果,老师不必再费心教导了。” 孔子去世后,他的孙子孔鲤继续把这种师徒相承的书法传统传承了下来。

孔鲤字伯鱼,非常善于写字,他在给父亲写的信中说:“素丝无常,白纻可染。” 意思是自己虽然学问、人品都很好,但字还是常常写不好,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孔鲤的儿子孔伋(jí)也是一名书法家。

孔伋之子孔穿,在传授六艺时特别注重讲解书写的要领与技巧,学生们听说后都纷纷前来学习。 到了东汉时期,来自邹城的杨震、杨秉、杨赐三人并称为“一门三太傅”,而杨震则被称为“关西孔子”。他们不仅学问做得很大,而且都非常擅长书法。

到魏晋南北朝时,来自邹城的书法家就更多了。 王羲之祖籍是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但是他祖父王旷却是泰山郡费县(今山东费县)人,所以算起来王羲之应当算是山东人。另外,他的曾祖王顺,祖父王逵,父亲王洽都擅长书法。尤其王洽是个大字迷,每次出门总要带上很多纸,走到哪儿写到哪儿。

有一次他和儿子王凝之、王徽之一起出行,乘着小船在河中游玩,看到河中的芦苇上有鸟巢,便指着对大家说:“你们看那个鸟巢,就像用瓦片垒成的房子一样。”说着提笔就在船上划出“瓦屋”二字。

王徽之比王羲之年长十岁,二人相差两辈,但又都师承一代大书法家谢灵运,所以关系很近。他们的作品经常互相观赏评点。有一次王徽之中书令府,看到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连连赞叹不已,他说:“这简直像是神助一样!” 除了王羲之一家三口外,魏碑的代表人物张猛龙,南北朝著名学者顾野王,都是山东人。 张猛龙的家乡济阴郡就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南。他不但隶书、楷书、行书造诣很深,而且在北魏时期能写出这种字体已经非常难得。

顾野王的祖籍也是曲阜,他是南朝陈武帝的陈皇后顾氏的后代。南朝时,他的祖先们因为精通书法被朝廷封为“散骑常侍”。后来他们一家人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因此顾野王常常自称为“江南人士”。 他从小聪明好学,四岁时就能写文章,七岁能诗词,九岁就学会了篆书,十二岁能鉴别古物。据说有一天他去祭拜先人故居,回来时走在路上忽然对身边的人说:“我看这里应该有一块‘汉柏亭’的碑刻。”当时随从的人都笑他幼稚可笑,不料几天后真在那里找到了这块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