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翡翠料子会变种?
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宽泛。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认知:所有的玉石都可能会“变种”。 “变”是指什么?这个“种”又为何物呢? 在谈“变种”之前,需要先理解两个概念:种和底。
种,是衡量一个玉件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代表了这件玉件的细腻、匀净程度如何。 底,就是一件玉器表面所呈现的颜色,我们常说的“底”与“底子”就是指这一层。(当然,玉的底还包含了结构等许多方面) 因为种和水头密切相关,为了表述方便,在此用种代替水头。 全透明的玻璃底,半透明的水头,不透明的干底,都是我们在鉴定时看到的底部状态,这些不同状态下的底,就影响了玉的“种”。 我们常说老坑种、新坑种,实际上说的就是“底”,因为老坑出产的玉石通常都会带有一定的透明度,新坑则通常为不透明或者微透。不过,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老坑中的豆种、糯种就没有新坑种的结构细腻,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知道了种和底的概念后,我们就可以来聊聊变种问题了。
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并且不断变化的。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玉石也不例外。虽然玉化过程是一个微观的物理化学变化,但毕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活”的,因此自然也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虽然改变的速度非常缓慢) 在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两点:其一,无论是什么玉石,均有可能发生“变种”;其二,只有结构不稳定的玉石才会发生“变种”。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玉石的形成来做简单解释——当岩石中含有杂质或者矿物晶体包体时,就会在研磨过程中因为硬度差异而产生磨损,相对软的矿物颗粒就会率先磨去,而相对硬的矿物质则会保留下来。这样,经过长期的手工加工,玉石最终会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即结构比较稳定的玉石。 而那些结构不太稳定或者含有杂质较多的玉石,由于硬度差的关系很容易在雕刻过程中产生磨损,从而改变其原有的形态。这种改变了原有形态的玉石,我们就称之为“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