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葫芦瓷器区别?
明代葫芦瓶之流形短小,圈足为倒仰的盘状,器为小平底,其上有六个钉头状支烧点,釉色为永乐时期的典型翠青釉。清代的葫芦瓶造型有了很大的变化,其瓶之流口甚长,圈足也由盘状变成了锥状,小平底也变成薄饼足,釉色为粉青釉,显然为雍正时期的仿古瓷。
从制作上考察,明清均采用两次粘接法。其特征是上部瓶身的口内,下部瓶身的底内均有粗糙的粘接痕迹,接痕往往刷上深褐色釉掩盖。
由于葫芦瓶是两个粘合而成,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明清两代传世品十分稀少。明代釉里红、白釉、釉里红暗刻俱有,器形较小。清代有乾隆粉彩、霁青釉、窑变釉和霁红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