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优化处理翡翠?
古人没有现代的化学知识和设备,但同样有办法对翡翠进行优化处理。最常见的是洗矿和浸蜡。 所谓的“洗矿”就是把原石放在盐水中浸泡,使其表面软化,再用布蘸盐水擦拭,清除附着在原石表面的泥土、矿物杂质等。
经过洗矿的原石会看起来更干净、通透,颜色也更鲜艳一些。但是洗矿并不能改变原石的种水,也不能提升其色度浓淡程度。 而“浸蜡”则是将经过洗矿后的原石泡进高温的蜡溶液中,使玉石表面均匀沾上蜡液,冷却后形成一层薄薄的蜡膜。这层蜡膜可以防止原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干燥、风化,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抛光作用,让其在光源下更加明亮、温润。 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只能改善手感,让石头变得更“光润”,但它无法改变玉石内部的结构,也无法赋予玉色的亮度与饱和度。所以本质上来说,经过上述两种方法处理的原料还是“次品”,只是“次品”中的优等生而已。 不过,对于古代那些材料不够、工艺不成熟的时期而言,能够用这么简单的步骤就对原料进行处理,已经很难得了——毕竟现代也有许多染色、充胶的非法处理手段让人防不胜防,不是么?
随着“赌石”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翡翠原石价格开始逐步增长,对于一件完美的翡翠作品,原石品质固然重要,但好的琢玉人更是值得尊敬的。他们以巧夺天工的技艺赋予了一块石头新的生命,让它的美被更多的人看见。
古时候没有现代的加工方式,所有的雕刻都靠人工完成。古代优化处理翡翠的工具有拉丝砣、挖脏砣、圆坨坨、冲砣、磨砣和断线锤等。砣子在转动中切割、打磨翡翠,而砣子的制作材料由石、铁、铜、钢不断改进而来,工艺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古代优化处理翡翠在制作加工过程中主要经过了碾皮、勾样、冲胚、磨亮、打花、上蜡等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若干小工序。
由于古代工具简朴,又没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所以制玉师傅普遍都有一个特殊习惯,那就是喜欢在黄昏或天气灰暗时,将活口放在窗台或屋顶上进行加工,他们还总结出行话“靠天吃饭”。古代优化处理翡翠的制玉师傅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断时喝水和少喝水,尽量避免上厕所影响制作节奏。一件作品没有彻底完成,是不能上床睡觉休息的,他们称之为“守活”。
“活到老,学到老”是制玉师傅的信条,玉器创作不能停下来,只要有可能就要不停钻研,不停创作。由于长期伏案,在煤油灯下工作,大部分制玉师傅都得了颈椎病、肩周炎、老花眼等疾病。古时候制作一件翡翠作品花费的时间非常久,可能花费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