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改奇是书画家吗?
乾隆时期文人学士的文化品格与精神人格,较之此前清代的康、雍两朝有着较大变化。康、雍时期文人的笔下,尚多清丽隽雅、平易自然的篇章,对清廷的对抗情绪较弱。进入乾隆朝以后,政治情势渐趋恶化。尤其是乾隆初年的“文字狱”频发,清廷对文化领域高压控制的加剧,使文人心理受到极大压抑,其创作的笔触遂由现实转向古代或者内心世界。清代中期,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文化学术形态,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流行,其中以考据最为时人看重,形成了“乾嘉学派”。以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代表的学者在经史领域成果丰硕,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学术成就。在艺术上,以金石学的复兴与研究为先导,逐渐推演出篆刻艺术的中兴,并直接惠及书法、绘画。
清初至乾隆初期,碑学逐渐兴起,篆、隶书法得以复兴。乾隆朝前、中期,书坛仍属于“帖学”艺术统治的时代。乾隆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研究的深入与成果的大量问世,人们的书法审美观也由“帖学”的审美体系悄悄地转而向“碑学”的审美体系过渡。以金农、郑燮及“邓派”篆刻的出现为代表的艺术风格成为清代中期以至后来新的审美取向的楷式。“八大山人”、“石涛”、“石溪”等明末遗民画家的作品进入清皇室及一些文人手中,他们的艺术得到乾隆画家尤其是扬州画家群体的进一步学习与发扬,为清代中期文人画尤其是金农、黄慎等扬州画家的艺术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道、释人物画在扬州地区亦有突出的表现。以周鲲、罗聘等为代表的肖像画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一时期,宫廷绘画继续保持着它雄踞画坛的优势,其创作题材、风格进一步世俗化。院体工笔花鸟画、山水、人物等创作,均出现一批承上启下的宫廷画家,为清中期宫廷绘画的发展积累了人才和物质条件,在技艺水平方面继续保持着它的领先地位。与宫廷艺术的日趋繁缛精致及与金石学研究、篆刻艺术复兴相伴行,一种追求笔力强健、朴厚的画风悄然兴起。一些文人画家厌倦了对古代笔墨程式、技巧语言的研习,转而对自然造化、民间艺术感兴趣,他们力图冲破传统笔墨程式的束缚,以“怪奇”为美,以“拙厚”立意,创造性的将书法的审美意识、笔法引入中国画,使其艺术独具面貌,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的新气象。他们中著名的有以“扬州画派”为主要代表的罗聘、黄慎、郑燮、高翔、汪士慎、李鱓、高凤翰、华嵒等画家,他们以“以书入画”及“重写生”、“倡创新”的艺术主张,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清代中期的工艺美术,以家具、陶瓷、织绣、漆器最为著名。造型优美、装饰华丽的“清式家具”以满族的使用审美观念为主调;清代彩瓷以嘉庆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彩瓷质地细腻、造型严谨、彩料精致、色调典雅、绘画工整,乾隆年间“珐琅彩”、“粉彩”尤为著名;前期官营织绣纹饰以“万寿无疆”、太平景象及龙、凤吉祥图案为主,构图严谨、色彩艳丽,刺绣中的“打籽绣”、“结子绣”、堆绫平金”等针法极为精彩。后期刺绣工艺开始普及,粤绣、苏绣、湘绣发展很快,涌现出丁佩、沈寿等刺绣大师。乾隆年间漆器工艺空前发达,著名的有雕漆、镶嵌漆器、螺钿漆器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