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哪里的石? 我们所说的“翡翠”其实是一种俗称,它的正式学名是“硬玉岩”(Jadeite)。 很多人应该知道,世界上大部分玉石都来自于地质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如新疆的和田玉、岫岩的岫玉、河南的独山玉和湖北的绿松石等,这些玉的原石都是在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变质岩。 而翡翠则不同,它属于低温低压型玉石,主要形成于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碳酸盐岩或花岗岩脉中。
目前发现的翡翠原石基本上都来自三个地方:缅甸抹谷(Mogok)、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老矿山”(The Old Mines)以及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其中缅甸抹谷产的翡翠又名“抹谷翡翠”或者“缅翠”,是最著名的翡翠产地;而美国的“老矿山”所产翡翠被称为“美翠”;至于来自巴西的翡翠又被称为“玻翠”或者直接“翠”。 在市面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颜色的玉器,除了大家熟知的绿色外,还有紫色、黄色、白色、青色甚至黑色等等。而这些颜色的出现是因为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导致的。
一般情况下,如果翡翠中的铬含量比较低,那么就会变成无色透明的玻璃光泽,也就是所谓的“水头”足,这样的翡翠容易得到“糯种”的称号。而如果含有少量的锰元素,就会呈淡蓝色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蓝水”。 如果翡翠中含有铁元素,颜色会呈现淡淡的棕黄色,这就是所谓的“糖色”或者“红糖”。而如果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高温压力的影响,里面的铬元素就会发生迁移,最终使翡翠呈现出鲜艳的绿色,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正阳绿”或者“辣绿”。这种绿色的翡翠往往质地细腻,透明度也不错,常常惹人爱,是制作首饰的最佳原料。
赞同 999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5/26 9:01:19 翡翠的名称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明朝中叶以后,湖南常德一带出产一种类似翡翠的绿色玉石,称湖南玉,后简称为“硬玉”。由于翡翠与硬玉在矿物组成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人们又给硬玉取名为“假翡翠”,而真翡翠简称为“真翡翠”,后来去掉了“真假”两字,就统称为翡翠了。还有一说,是因为翡翠的颜色极似翠鸟的羽毛色而得名。又有一说,翡翠原产缅甸,此地产一种紫色透明玉石,称“紫翠”,另又产绿色玉石,称“翡翠”,因紫、绿两色玉石难以分家,且混杂出现,人们便将其合并称谓“翡翠”了。
翡翠玉器早在13至14世纪就随珠宝商人及缅甸贡使传入中国,但直到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之际,方与宫廷结下了不解之缘。1759年清平定新疆回部地方的叛乱,控制了横亘新疆和中亚的古丝绸之路,从而打通了与东南亚各国的畅通无阻的商路,缅甸翡翠矿石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令京城的玉器作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气象,出现了专门生产翡翠器皿的作坊,也出现了技艺超绝的翡翠制作高手。故宫博物馆现存的清末翡翠白菜就是当年能工巧匠的杰作,该器皿是选取上乘翡翠为料,将色彩、质地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分别雕刻成白菜的菜叶和菜身,菜叶上雕琢昆虫,色彩鲜丽,造型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翡翠玉石的俏丽妍美,令清王朝的王族贵戚倾心不已,使它一跃而晋身于宫廷玉器的主流,以至于清代中期以降的清代宫中,凡是重大的活动,如祭祀、朝会、典礼、祝寿等,皇室成员都佩戴翡翠朝珠,手执翡翠柄觐见如意或者拂尘,披挂镶嵌着翡翠的朝带、朝褂,足踏镶嵌着翡翠的朝靴,坐拥翡翠雕刻的屏风、几案、靠背,使用翡翠制作的餐具、酒杯、食盒、花盆、花瓶、笔架、笔筒等等,使帝王后妃、王公贵戚们真正置身于五彩斑斓、珠光宝气的“翡翠”世界。尤其是慈禧,特别喜爱翡翠制成的器物,她70寿辰时,有人献上一块晶碧流彩的巨形翡翠,慈禧大喜,专门令内务府工匠们把这块翡翠雕琢为一只背驮宝瓶的巨象,上面镌刻着“太平有象”的吉语,寓意吉祥如意。现在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保存的九龙壁以及圆明园的尚留的断壁残垣上,还能看到当时用翡翠、玛瑙和玉石等珍贵材料镶嵌而成的装饰雕刻图案,仍然光彩夺目,美艳照人,似乎向人们诉说这些宫廷玉器当年的奢华繁盛。
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和“打土豪、分田地”的20世纪初的中国农民运动以至50年代的土地改革运动和60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国内地几乎绝迹了这些宫廷玉器。而这些宫廷玉器在20世纪50年代,被“末代皇帝”溥仪及其亲属和“宫女”们携带先后到了天津、长春和沈阳,其中溥仪的母亲、末代皇后婉容和原“宫女”李祥福所携带的宫廷玉器后来在天津被国民党宪兵所抄去。新中国成立后,包括翡翠“太平有象”在内的绝大部分宫廷玉器进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成为中国宫廷玉器的镇馆之宝。
赞同 364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5/1/30 7: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