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画用的纸什么样?

许钰羚许钰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前期的书画用纸,基本沿袭明制。从乾隆时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开始繁荣,制纸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纸品也不断改进,并且以安徽宣城为中心,形成了全国造纸工艺中心。宣纸的制作由净皮宣、棉纸,又发展成了连四纸、罗纹宣等。乾隆时期,还出现了以宣纸作包首的装裱形式,称为"宣包"。

清中期宣纸的制作工艺已达到高峰,在乾隆、嘉庆年问出现了素白粗涩、厚薄均匀、纤维清晰、古朴纯净、着墨不损、久藏不坏的“陈清宣”纸,后来的宣纸与这种纸相比,都有所不及,因此,陈清宣被誉为宣纸之冠。清晚期的宣纸以“宣统”年问所产者为上,这种纸的质量和"陈清宣"相差无几。光绪宣统年问所产的宣纸,被称为“薄清宣”和“厚清宣”。较之于明宣(明代所产的宣纸)和"陈清宣”纸质,这两种纸都有不如之处,纸品稍差。但与清中晚期民国初期所产的其他宣纸相比,还是上品。

晚清民国时期,安徽泾县生产的宣纸品种繁多,有半生、半熟、笺纸、扎花等。宣纸的主要品种是“棉料”、“净皮”两种,“棉料”纸质粗而厚实,长宽为二尺四寸或二尺八寸;“净皮”纸质细而薄,长宽为二尺八寸或三尺。泾县还出产一种檀皮纸,为檀皮所制。纸品有素白的“冷金”和洒金的“泥金”两种。这种纸光滑如绫,着墨不易渗透,适宜于作字。

此外,晚清至民国时期还流行一种“绘胶纸”,这是用宣纸作底,涂上一层薄胶而成。这种加绘胶的宣纸,其着色力大大增强,适宜于绘画,它不但改变了宣纸不加矾容易渗化和吸墨的毛病,而且还能使绘出的线条清晰明快。但也因为胶膜的阻滞而影响墨色入纸,所以不能有效地保持宣纸“墨韵生动”的特点。

清至民国时期的其他书画用纸还有:檀皮纸、高丽纸、毛边纸、毛太纸等。清至民国时期的“毛边”、“毛太”等纸的纸质粗松、质轻、色白、有韧性,能耐磨损而容易吸水渗化,因而用毛边纸作书作画时,水墨易向四周扩散,如不蘸含水量少,线条则更易渗化。这种纸不宜于写工整拘谨的书体,但用于写行书、草书和山水、花卉,则笔下的水墨可以充分地去表现各种变化和韵味情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