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几介绍?
在中国,茶几和香案是联系在一起的。茶几作为文房用品以来,才逐渐在居室中突出起来。
在清代,茶几是居室中必不可少的家具,更是室内陈设的重点。从明代流传下来的茶几,到清代,不但型制日渐成熟,而且形式、材质、工艺各有不同,更重装饰;清早期,圆椭型的茶几开始出现,上面常有弦纹、镂空等工艺,亦有写画的。
清中期以后,造型文雅、型制成熟的椭圆形茶几,便成为木圆几中的典范,“几”(小桌)与“茶几”(大桌)也分开来用;当时的工艺已颇为繁复,有的在扶手、腿足等处刻花草虫鱼或阴刻诗文,或衬以浮雕,或喷以漆上黄纹,并涂黑光漆,或红漆嵌金丝,并有拼锯漆器而厚作镀金者,还有用釉里红釉里蓝瓷器装钉者。
清代后期,茶几的形制基本定型,且趋于简约,大多做成木几或石几,用“破甲”(残破的盔甲片)拼成曲线几何图案,别具韵味,也与当时战功封爵的习俗相关。有的在上面置铜炉、香瓶,以供烹茶点香用。有的在石几面上设洞门,嵌以书画,俗称“灯榻”,可供玩赏。民间所用茶几,多为木质,也有竹制的。
现代,人们使用传统型或新型茶具,在案头摆设,除茶具两组或一组外,还经常摆放小桌(其实这是清晚期用于陈设盆景等物品的小茶几)、长桌或几榻(书案)、茶几等。而最有特色的则是由徽州工匠制作的茶有几床,即几床上的几组或两组小扶手椅再加上个几床组成一个套房,不但满足饮茶的需要,而且满足会客、读书、绘画、写字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