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大瓷碗有几种?
民窑的东西,特别是碗盆之类,由于使用频率较高,一般都不是“完整无缺”的。如你图片中这样,口沿或者底部有一点点的残缺是很正常的情况,有些民窑的东西,由于烧造的工艺原因本身就有一定的缺陷;另外,很多民窑的产品都是在废品回收站里被捡回来的,这种残缺就更不可避免了。所以不用对“完美度”苛求太多。 其次,民国时期的瓷器虽然属于近代陶瓷,但是,在工艺上依然继承了传统,即所谓“砂胎”,也就是器物的胎体并不是由瓷土(高岭土)磨制的,而是由陶土(含铁量较低)烧制而成。
民国早期的瓷器,特别是日用瓷器多保持明清两代的传统,由于陶土的特性,手感比较发沉,而且胎骨较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工业技术的进步,后来的瓷器制作开始使用进口瓷土,且工艺流程中的施釉、焙烧都采用机器作业,产品的胎体逐渐变得更加轻薄、细腻且富有光泽,手感也轻巧圆润。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我们可以把民国瓷器分为前、后期两个阶段,而二者的划分依据,就是看这个阶段的瓷器是不是出现了“沙底”(即我们俗称的“沙锅底”,因多用于做饭烧菜,故称“沙底”)。因为前期瓷器(包括官窑与民窑)都没有使用沙底。 当然,不是所有前期的瓷器都不可能带有一点点的“沙底”,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杆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