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四川铜币十文值钱吗?
1935年是民国二十四年,这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回收白银,统一了货币发行权。而此前的银元、铜元由英美银元公司等外国公司和各省自铸的银铜币,以及后来各地军阀割据时私自铸造的银铜币(俗称“私版”),其数量之巨远超你的想象,质量也极其参差不齐。
为统一金融,稳定物价,同时也因为金属原料涨价和战乱导致的运销不畅,所以国民政府决定利用纸币来取代银本位制。 于是从1935年开始,全国停止流通银元及各种杂币,以法币为主要货币。但由于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无法自己制造足够的纸币,于是就大量囤积物资,通过出口商品赚取美元,再用这些美元去美国印钞厂代印钞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所需的纸币也越来越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剩下不少没花出去的“洋票子”。 当然在这么庞大的纸币大军中,并非全都像今天的人民币这样做工精致,用料考究。其中有一部分因为印刷技术或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票面有瑕疵或被剪切更换了号码,被统称为“残币”。因为这些纸币上都有国徽,代表着中国的主权,因此即使是“残币”依然可以正常流通,只不过按面值扣除相应损失后就作为库存物资上缴财政部,不再计入财政收入。到了60年代更是直接作为兑换物资的凭据使用。 这部分因残损被淘汰的纸币由于不记名、可兑现,且携带方便,因此在民间一直存在。由于不是正式的货币,因此它不能换取等额人民币,只能按政府规定的比价兑换。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纸黄金的收藏热度越来越高,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不过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民国时期的纸币大多只在防伪等方面稍作改良,票面图案和文字并无太大变化,极易真假难辨。对此,收藏者应该仔细鉴别,特别是对于新近出土的纸币,更应格外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