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年的纸币值钱吗?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当时猖獗的通货膨胀,开始发行“法币”,所谓法币就是用法国殖民地安南(今越南)出产的铝作为原料,用纸做的钞票。因为战局不利,法国在越南北部的锡矿被日军控制,从而限制了中国法币的发行。 到了1943年底,为了缓解军费压力,国民政府开始发行“关金券”(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以弥补法币发行的不足。这些关金券以一比一的比率替代法币,同时允许民众将手中的法币兑换成等值的关金券。由于这种货币贬值速度太惊人(一年时间,法币贬值了52倍),不到两年时间,人们手中的法币几乎都兑换成了关金券,而关金券继续按照1∶1的比率兑换美元和黄金。
到了164五年,也就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决定重新发行纸币--“人民币”,同时宣布废除关金券,但允许人民持有关金券兑换新发行的人民币。不过由于当时的经济权掌握在中行手上,为了不让民生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影响民心,所以中行的总裁贝祖诒下令,停止兑换,只兑现一部分。后来随着物价飞涨,连粮食都贵得离谱,百姓生活艰难,政府不得不提高兑现率,到1948年,已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一。但由于物价上涨过快,即使如此,一元法币只能兑换到四分之一的面粉,而二万元法币才换得一斤白糖。
1947年以后,由于经济混乱,通货膨胀加剧,政府已经无力控制货币兑汇率的上升。从1947年到1948年间,银价从每盎司18美元涨到50多美元;美元金价也从每盎司400美元涨到近600美元。面对这种情况,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5月正式宣布放弃法币、关金券,改发“金圆券”,规定每枚金圆券兑换10根金条。然而,虽然金圆券面值很高,但随着时局的恶化,市场恐慌气氛加重,各地抢兑风潮此起彼伏。从1949年1月起,上海市场上每天抢购黄金、白银的风潮愈演愈烈,最后甚至发展为挤兑银行的风潮。面对失控的局面,上海市政府被迫出面干预,一方面命令银行拒绝向居民兑给黄金、白银,另一方面责令华商纱厂罢工抗议,迫使当局加快改革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