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分角是什么?
在人民币发行史上,“分”、“角”等辅币单位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2016年才正式退出流通领域。 目前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取消了分、角等辅币货币单位,1元等于10角,10角等于100分;即将发行的60周年纪念钞和冬奥会纪念币则采用了“圆”这个货币单位,1元等于10角或100分。
而退市的第四套人民币则保留了分、角等辅币货币单位。第四套人民币分为4个券别共计79种。其中1角纸币及10角硬币于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5角硬币于2019年4月1日开始停止流通。 那么为什么退市的这套第四套人民币中保留了这个已经被替代过的“分”、“角”等辅钱币种呢?这是因为我国曾经长期处在商品紧缺的时代。从1955年开始发行的人民币第一套钞票,到1962年的第三套人民币,在这些钞票上,1元的面额都叫做“壹圆”,2角的称作“贰角”等等,这些名词都是根据当时人民币的票面大小来命名的。
如第三套人民币中的“枣红一角”、“背绿一角”就是基于这个命名而来的,因为这两枚钞票的正面中间均有颜色稍深的“壹角”字样。 而为了便于计算,在第二套人民币中引入了“十元”这个新的货币单位。其中背面印有“拾元”两字的纸钞有:羊毛衫厂纸币(炼钢工人)、石油工业纸币(炼油厂)和煤矿工业纸币(矿工)。 另外在第二套人民币中,还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半分”币值——只有0.5分和3分的两种硬币。
由于在电子支付盛行的今天,“分”、“角”这样的辅币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些带有特殊历史的货币单位很可能像“大团结”“工农兵”一样被永久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