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古币有哪些和价值?
从出土的战国中晚期墓中,常常可以见到包金、镀金或鎏金的铜钱,经过千多年的腐蚀,多数铜钱表层已蚀光,露出了里边的金属,还有一部分铜钱表层虽已腐蚀但还保留了一部分,有的还较清晰,而铜钱表面的锈色则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这大部分是汉代及汉代以前的铜钱。这些钱除了少数为流通用的货币外,其它均为各种器物上的饰件。
这些饰钱,有的是将铜钱镶嵌在器物上,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漆奁上,镶嵌着两枚“五铢”,另有一件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竹简,上也镶嵌着两枚“半两”。有的是将铜钱铸在器物上,如陕西宝鸡扶风县法门镇法门村第三号秦墓出土的铜炉上,铸有四枚“半两”;河南永城县李咀村汉墓出土的陶器上铸有“货泉”。还有的是将铜钱编织成各式装饰品,这些钱大都锈蚀较浅,是魏晋至唐代的物品。
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饰钱,大部分属于汉代金钱,据考察,主要有:
(一)铸钱 战国中期以后,有些器物上镶嵌的铜钱是将金钱砸扁后镶嵌的,如西安半坡墓出土的青铜鼎上镶嵌了两枚“半两”,就是铸出来的。
(二)拨轮铸钱 有的器物上镶嵌的钱是先用拨轮工具将生泥轧成薄片,再在薄片上刻出铜钱形状的槽,将铜钱放入槽内,浇上黄泥将泥皮粘贴在器壁上,浸渍盐液,使铜钱固着在器上面;也有将铜钱放在泥饼上,后浇黄泥制成的。这种装饰钱的方法,多见于汉代器物,但也见于战国、秦代器物。
(三)雕阴模铸钱 将阴刻成形的铜钱阴模,雕出阴纹,再与器胎结合;也有将阴模直接刻在器胎上成饰件的,此类器物多见于汉代。
(四)贴钱 将金钱剪贴或在钱上涂胶,再贴在器上;也有将剪碎的钱倒在器上,然后用胶水粘和,成为钱粒堆塑的。此种方法,汉代较多,战国、秦代也可见到。
(五)编钱 将金钱穿缀在器物上,或编织成各种图案,有的还加以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