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多少银子?
从明代中期到清朝中期,中国国内银的输出与输入大致相当,说明这期间外国进口的白银数量是可观的;但到了晚清,中国的银出口量猛增,而同期外国输入的中国银却几乎为零——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外国向中国输出了大量的白银!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中国古代经济发达、百姓富裕,用银量比明朝和清中叶都要大?还是说国外对中国的银进口量大幅增加?
其实都不是。这正是因为中国市场上的银来源不再单一,而是由多种渠道提供,除了来自国外的银锭外,还有来自于东南亚和中国台湾等地区的白银,以及由西班牙人传入美洲的银矿,也就是所谓的“新银”(注:新银主要指来源于哥伦比亚波哥大的银矿,因该地发现的古印第安人遗址中出土了大批冶炼和铸造铜币及银币的遗迹,其年代可一直追溯至西班牙入侵之前)。 在明代,中国自产白银并不多,主要银矿集中在云南、江西和福建等地,产量也很有限,据说只有15万两左右。至于明清时期的民间流通的银子,大多数都是白银制品,比如人们日常使用的银元,虽然起源于西班牙,但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也是西方世界白银铸币制度的典型代表。当然除了银元之外,明清风俗世相中还出现了更多种类的银币,如洋银元、番银圆、花边银圆等等,这些银圆大小不一,有的重13.92克,也有的仅重7.30克。 不过这些银元的原料都来自国外,尤其是来自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鲁。以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前美洲印加帝国的疆域为例,据估计当时有大约60吨白银和40吨黄金被运入西班牙,其中绝大部分都用于铸造西班牙银元。因此可以这么说:没有西属美洲的白银,就没有明清时代中国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