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满绿什么概念?
“满绿”并不是行业里的专业术语,而是消费者对于绿色程度的一种印象分。通常来说,我们评判一款翠绿的纯正度,会参考“色差”这个指标,它是指颜色的色相与标准色的差异,其数值范围在0-100之间,值越大越接近标准色,反之则偏色。 影响色差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光源的色彩、波长(色散)以及观察者的肤色等,其中标准色是我们判断的参照物。标准色的确定有严格的规定,必须采用波长为650nm的单色光源,由三个观察者判断,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由于色彩属于主观判定,每个人的观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多人都认可的结果才能作为依据,而并非单单一个人的感觉。 当然,影响色差的因素除了上述这些外在条件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绿色部分的结构——是点状还是条带状,这关系到绿色在光线照射下呈现的效果。
众所周知,天然玉石都是是多晶集合体,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内外光泽的差异和透闪性(透光性)。如果绿色是均匀的分布在晶体间,那么光照射在表面所产生的光影效果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若是绿色聚集成点或线状分布,那么光照射后在表面上产生的光影变化就会是一个断层。这种情况下的“色差”相对就比较明显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浓淡变化”“有深浅差别”,这种“有色差”其实是天然的,也是正常的,并不需要担心。 但如果是天然形成的绿色部分是均匀分布的,为什么还会出现“有色差”呢?其实这就是光线在天然宝石中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由于天然宝石是多晶质集合体,所以在不同方向上的颜色是不相同的,例如我们在评价一块翡翠的“色正”时常说“六面色均等”,这里的“六面”其实指的是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所以,当光线投射到天然宝石的表面时,会产生一种“游动感”的光影,这种现象在光学上被称为“旋光作用”。而这种因单色光在宝石表面产生的视错觉现象,其实就是大家眼里常说的“有色差”。 总之,无论是自然形成的绿色集中分布,还是因单色光在晶体内产生的视错觉,只要绿色的色调和亮度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即可称为「满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