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石摆件有收藏价值吗?
我首先想到的是宣德炉,是不是把“炉”字给打了? 百度百科里关于宣德炉的词条,是这样写的: 宣德炉的铸造工艺,据说是配重法,即在一个模具里同时铸上几枚铜钱,通过铜钱的重量使模具里的香炉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然后逐个取出加以打磨、装饰,最后形成一个个形状和大小相近似的香炉。由于每一单元都是通过重力作用自然分离的,因此每个单元之间并不完全吻合,需要细细打磨,使其更为精密契合,这是极其费工费时的工作。 所以,第一点结论是: 虽然“宣德炉”这个词更为人所知,但是作为文玩物件来说,宣石比之宣德炉更好,因为其存世量远远大于宣德炉。
第二点结论是: 无论是宣德炉还是宣石(砖),它们的原材料都是产自中国本土。 中国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所以祭祀用器以“生”字打头的物品居多,而祭祀用炉,按照《礼记·月令》的介绍就有土圭测日影,制定祭日的规定,而到了明代,在《帝京景物略》中,对这一习俗又有详细记载: “(清明)……惟禁火,无烧料。家置纸镪数钱,清旦于户外纸镪上焚之,口诵断篇祀句,祝宗云:‘今辰清明,惟禁烟火,而家有人烟,请赐福祐。’家室人等俱拜,焚化毕矣。” 大凡祭品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皇帝祭天用牛,祭地用羊,而民间则不然,除了“家置纸镪数钱”外,还有用陶器“土偶”代替人做供品的,据说在河北等地十分流行: 以时加增修,不可缺少者,惟土牛而已。……四围作墙,高约一丈五尺,内径六尺,上平如镜,内外抹壁泥三遍,漆壁一遍;底铺方砖,厚半寸。…中间留一孔,可容一人左右出入。先期用草把定好位置,临时用木板盖着。内燃木炭,盆盛清水,将草把浸入水中,用皂荚、石灰水少许洗涤。然后用新棉纱蘸酒浆抹过,晾干收进。至祀时,用红布遮着,由一人执入室内,摆好后,立即退出。 这种类似于今天烟花筒的东西叫做“神幡”,也称为“土幡”或“蜡杆儿”,北京话里念作[ʃǐ.tɕʰù],是一种用于祭祀的高耸的图腾标志物。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庙供器”——状元笔。 说起这状元笔来,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彰显皇权,诏令天下学校皆立文庙。但庙中最重要的祭祀用品——仪仗中的“万世师表”木主却找不到合适的树木制作。恰好此时翰林学士解缙进京奏事,便自告奋勇前往取回制具。
可是如何能够找到如此高大粗壮的树木呢?解缙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第二天他上朝的时候,故意将帽带系得很低,面容肃穆地走到殿中,双手抱拳行拜礼。皇上问他何事,他说要自讨羞辱。接着解缙跪下,磕头如捣蒜,口中连连称罪。皇上吃惊道:“你犯了什么罪?”解缙笑道:“臣罪该万死!”“你有什么罪?本当斩首,今日暂且饶你性命。”解缙答道:“望皇上开恩,准臣回家改过自新。”皇上不解地问:“你要回家干什么?”解缙不慌不忙地说:“臣想在家砍下自己脑袋。”说着他就真用刀子在自己额头上比划起来。
天子闻言大悦,心想这是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于是问道:“你既怕死,为何前番出外作战身冒矢石?”解缙从容不迫地回答说:“臣当日受命出征,虽死不惧,岂敢因恐惧而请罪?”“那么现在你要回家砍下你自己的脑袋,是为了什么?”解缙笑了笑说:“为了做一根状元笔。”
原来解缙打算砍下自己的头发做笔管,削自己的牙齿做笔柱,再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笔毛,做成象征文人功名富贵、“万世师表”的状元笔。听完了解缙的一通妙计,皇上哈哈大笑,连声称妙。从此“状元笔”成为了祭祀文庙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