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翡翠有紫的吗?
古书里记载的“翠”,现在一般认为就是翡翠。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描述成——“古代(明清时期)对翡翠的颜色有多少种记载?” 明清时期,中国的玉石工匠已经能够初步判断玉料的产地和材质了,《天工开物》里就有记载。 所以,如果从材料的角度讲,当时的工匠师傅应该清楚知道,他们手上的“翠”就是来自缅甸北部和云南边陲地区的一种矿石——翡翠。
而由于缅甸北部的翡翠矿,早期开采出来的原料多是黑色、灰色或者黄色的,而且材质疏松多孔,不容易制成大件作品(现在也有黑翡、黄翡精品,但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当时中国制玉的行业垄断在新疆和田玉手工艺者手里,对于其他地区的玉石是不屑加工的,所以能用到这样的绿翡材料的机会不多。 而我们现在的“绿翠”,大多是产自帕敢场区的无色翡翠,经强酸浸泡,去除杂质后,再填充胶体,做出的成品玉件。这种处理工艺虽然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但也改变了本身材质的分子结构,破坏了翡翠本身的质地。用行话来讲,这些经过人工处理的翡翠被称为“B货”或“C货”。
当然,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西方的矿物学开始传入中国,很多传统行业的工艺师都开始接受新式学习,所以对于翡翠颜色的认识也开始出现变化。一些无色的翡翠经过加热染色,也可以做成各种颜色搭配的作品。 至于题主所问的“紫色翡翠”,我想应该是指紫色翡翠饰品,因为如果你把“紫色”定义为一种色调的话,那么在天然翡翠中,除了个别特殊品种外,绝大多数都是绿色的。而绿色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色相之一,也是自然现象中最常见的。所以,以绿色为基准调出的“蓝绿”“粉绿”“果绿”……只要不是太夸张,都不算违背自然的色彩规律。但是,倘若真的出现一块全紫色的翡翠,那就真的是罕见之极,价值自然也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