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香炉有平底的吗?
清早期香炉以仿古为主,造型庄重,工艺精良,往往有铭文。清中期以后仿制的铜器,特别是仿商、周、秦、汉的尊、罍、卣、爵式炉,无论大小、造型、色泽质地,酷似真器,有些铭文更是制作精巧,非一般铸炉工匠所能为。清中、晚期以后,铸造工艺与前期相比有所不如,且出现了不少为牟利所制的伪器。
鉴定方法
清代仿制的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时仿制的古式炉,有些非常逼真,几可乱真,因此,收藏清代铜炉不能求之过苛,对于造型、包浆、款识各方面都符合真器要求的清代仿制古式炉,我们应视为“佳器”对待。对于仿制古器,以牟取暴利为目的的铜器,就应一辨其伪。
清乾隆时,有人仿商、周、秦、汉的尊、罍、卣、爵等器和炉,制作伪器。在造型、色泽、质地及所铸铭文方面,酷似真器,是清代仿制质量最高的一批伪器,由当时造办处的工匠所为。其主要辨别方法,首先应依据各时代的风格来鉴定,因为器物的造型是各时代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时代风格不同,制作的器物必然有差别。对清仿古器还应特别注意铭文。铭文不仅是考证器物年代的重要依据,且各时代书风格不同,铭文是时代风格的集中表现。
如商、周铭文皆是手工錾刻,而清仿铭文则为浇铸而成。从铜质、颜色来区别,清仿器中有的用锡或银来调配铜质,有的则用黄蜡浸蚀,外观极近真器,但比真器要新,细审还是有区别的。如商周时期的器物,使用二三千年,青铜中铅的成分大部分已蚀掉,锡质暴露,故绿锈厚重。清仿古器中有的呈暗黑色,为锡质所染;有些仿品为加重锈蚀,故锈色与器表结合不牢固,有新锈的粉状剥落情况。有些作伪者用盐浸蚀器物,如仔细观察可见器表有白色粉末,这是盐酸的结晶体,此法不能长时间保持青铜器原有的黑漆古色。
香炉,是礼佛、陈设、焚香的用具,其历史源远流长。炉的前身是青铜器时代的鼎,周代始有铜炉,秦汉时已有鼎式、豆式、樽式等形状的香炉出现。汉代开始盛行博山香炉,唐代出现了佛教传入后的变化形式,形状大多为高足束腰的高台式,宋代出现了各式香炉,有三足鼎式、五足台式、簋式、鬲式、奁式、钵式、钟形、炉瓶连式、长方盘等形状。
最负盛名的香炉出产于明朝,明代宣德炉以黄铜、锡等掺和、分浇,经过十二炼制成,分30多个品种,多用三足圆腹器、鼎、彝、爵式造型,表面有栗色、蟹壳青、鳝鱼黄、凤尾银红等色泽特征,为上乘之作。 清朝沿袭明朝,康熙、雍正年间所制香炉,多为仿古器皿。乾隆以后的香炉做工渐差,铸款有“大清乾隆年制”双行6字楷书款和“乾隆年制”4字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