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有什么价值多少?
1、食物和养分 2013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的研究论文。文章指出,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不仅是为了保护一种独特的物种,而且是因为“野生大熊猫的食物——竹子——占到了中国陆地植物总量的7.5%!” 这篇论文的作者都是知名的生态学家。他们写道:“如果大熊猫消失了,我们很难想象(能够预测)还会有其他的什么动物能够取代它们的生态位……在以竹类为主食的其他物种中,没有哪一个个体能像大熊猫那样吃掉大量的竹子。” 因为吃竹子,所以保护大熊猫也就是在保护它们所依赖的植物了。
2、遗传物质 除了吃竹子之外,大熊猫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它们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黑色眼圈。这种特殊的黑眼圈让它们看起来特别可爱。而一个关于大自然进化机制的著名实验就与这个特殊的眼圈有关。 这个实验的始作俑者叫做约翰·奥尔兹(John Allis)。他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也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家兼艺术家。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说:那些看到我的画的人都会立刻喜欢上它们。
奥尔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认知神经科学,所以他常常需要制作一些实验动物来测试人类的大脑。有一天,他想做几个黑眼睛的动物模型来测试,但是实验室条件有限,做不了。于是他就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来弄到这些黑眼睛的动物:他用雕刻刀在自己一只眼睛上刺了一个小黑点,变成了一只“盲人”小鼠。用这只老鼠来做实验,结果证明得到的结果与正常人一模一样。
于是,奥尔兹发明了一种新的实验动物:盲人小鼠。后来,他又创造了盲人猩猩和盲人猴子。通过这个实验,他证明了人类的视觉能力是可以被替代的。如果没有眼睛,大脑可以构建出一副完整的虚拟景象。而熊猫的黑眼圈正好提供了天然的伪装:那副黑眼镜,让它们看起来就像盲人一样,从而避免了被天敌发现的危险。
虽然大熊猫吃的是素斋,不能说话,不会耍宝,但它的遗传物质对于研究人类基因组有着重要的意义。
3、生理学 如果不是因为那个著名的黑眼圈实验,也许永远不会有人想到将大熊猫的基因引入人体。但现在,人们已经在大熊猫身上找到了很多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基因。 例如,在2006年,就有研究者发现了一个与骨质疏松有关的基因,这个名字很有个性的基因叫做Pnoxl。这个基因的缩写指代的是“骨密度高的雌性大熊猫X雄性大熊猫杂交的纯合子”。 研究者发现,这个基因在大熊猫中起着作用,因为它影响了钙质和磷酸盐的吸收。他们还进一步发现,这个基因在人类细胞里也起着相同的作用;并且,如果使用DNA芯片技术检测15个骨质疏松病人和健康人的DNA,发现有这个基因的人群患病的几率明显更高。 有这个基因就会得骨质疏松吗?可能未必。这个基因只是增加了患病的风险而已。也就是说,如果同时有这个基因,那么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这个人更容易得骨质疏松症。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能够控制这个基因,就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方法来干扰这个基因在人体内的过程,以期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