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好坏怎么挑选?
在选购翡翠原料时,我们应着重注意哪些方面呢? 1.颜色 颜色的均匀度、浓淡度都是我们在挑选时需留意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我们应选择色彩浓淡适宜,分布均匀的翡翠原料。若一块料的色彩浓淡极不协调,或者一条手镯的颜色有浓有淡,这都是在选购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透明度/水头 翡翠的透明度也称“水头”或“水分”,它是评判翡翠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玉石原材料来说,其通透感越强越好;对于雕刻作品而言,则没必要要求十分通透。一般来说,我们可将透明度分为5个级别:玻璃地(满绿)、水晶地(半透明,似水晶)、冰地(三分透明七分青白)、蛋清地(一半透明一半带白色)、藕粉地(微透明,似藕粉)。不同的饰品要求不同,大家可以参照上面五个标准进行衡量。
3.瑕疵 无论是天然形成的翡翠还是人工处理的翡翠,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瑕疵问题。如果翡翠原材料的瑕疵较多,那么即使其颜色和种水再好,也不能购买。当然,如果是自然生成的,而且不会影响美观的瑕疵是不必担心。如:棉絮、石纹等。而人工处理留下的痕迹,如:酸浸蚀痕迹、充填胶结物等等,只要不是大面积出现,影响观感,也可以接受。 我们还需仔细观察有无裂纹,若是发现有一处裂纹,应及时将其剔除,否则后患无穷。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量体下单”。这一点做得好,后面的工作就事半功倍了!
什么是量体下单?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买家具体的体型来设计加工首饰——腰围多粗,脖颈要多细,手臂要怎样的粗细,这些都应在下单前做好规划。 因为每个人的体型不一样,所以没有一套标准尺寸适用于所有人。量体下单的关键在于“个性化定制”,只有符合消费者特定身材的首饰,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一、外皮
第一件事是观察翡翠原石的外皮,首先看厚度。相对而言,薄皮的料子要比厚皮的容易观察。因为皮壳越薄,内部的结构对皮壳的影响就越大,表现也越明显。第二看皮壳上的一些特点,因为不同的特点,代表了不同的内部结构。一些不透亮的黑点,在翡翠界称之为蝇子屎,一般来说有蝇子屎的地方,其内部结构也不会透亮,可能是裂隙,也可能是脏点。一块原石上的蝇子屎越多,就说明其内部出裂的几率就越高。
另外,一些小裂隙从内部反射到皮壳上,就有可能形成一些线条,这些线条越多,就代表其内部的结构就越松散。还有一些白棉的纤维状表现,从内部映射到皮壳上,会形成一些粉状点。观察皮壳上的粉点,也可以大致了解内部棉质的分布。
二、敲击
观察完皮壳,就可以开始敲击了。敲击这件事,需要找一些比较厚的皮壳部位(皮壳厚些的地方,不容易破),用小锤或是磁铁敲击。注意一定用轻力,避免敲坏皮壳。观察敲击时声音的差别,敲击处皮壳的震动,声音清脆,震动明显的,说明内部结构比较紧密。声音沙哑,震动不明显的,代表内部结构松散。同样敲击,皮壳破裂的,说明其内部有可能出现裂隙。
三、水线
水线也是选料必须注意的,有水线的料子,也有可能价值很高,但毕竟水线是内部裂开的风险。水线就是在皮壳上出现的,接近透明的线条。如果皮壳有水分,这些水线就会显得比较湿润。另外在观察皮壳的棉质表现时,水线也是重点,有水线的部位,棉质往往比较好。
四、胶感
胶感也是决定原料价值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有胶感的原石皮壳比较漆黑,没有胶感的皮壳,往往比较发干。在皮壳很薄的部位,如果内部胶感很好,皮壳可能会更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