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如何压平?
1. 首先,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似乎将“汇率”和“利率”混为一谈,而且可能隐含有长期视角下“汇率和利率是否应该保持一致”的疑惑。 但是,如果我要就这个问题简单作答的话,我会说,不要试图去调整一个已经高出的利率,去抵消另一国货币的贬值(或本币的升值);不要去刻意调整贸易项目下的顺差以抵消外币升值(或本币贬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这种试图“压平”的行为实际上会事与愿违。 2.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阻止本国货币对其他国家货币的贬值(或本币对外币值的上升)。 如果一国央行采取买入外汇、卖出本币的操作模式,则其必须同时搭配货币政策工具,如上调基准利率、出售政府债券等,通过减少市场上本币的数量来达到增加本币汇率的目的。
然而,这种做法会在国际贸易项下导致另一个问题的产生:由于本国利率上涨,本币价值提升,则本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贸易项目下产生的顺差(逆差)会有所减少。而为了维持原有的进出口规模,需要政府配套出台其它措施,如退税、补贴、甚至出口信用保险等,非但没有消除本币升值(贬值)的影响,反而进一步增加了行政成本,浪费了财政资源。 从更微观的层面来看,本币的汇率是由各个市场对于本币的预期决定的。只要政府不改变扭曲市场的操作,这一预期就会始终存在并作用于本币的价值上。与其绞尽脑汁地想着如何平衡各个项目的结果,不如想办法给市场吃一颗定心丸,让市场重新评估该国货币的价值。
回到之前的例子,假设美国加息后,美元走强,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为保持贸易项目下的顺差,我国需要增加出口,抑制进口。但是,如果我国政府实施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结果并不会像预期的那样增加出口,因为外国厂商也会考虑到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他们将调低对中国的出口预期,进而降低对中国商品的采购。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进出口规模保持不变,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却继续下跌,甚至有可能出现资本外逃的迹象,那可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