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谁临过祭侄文稿?

东方雨成东方雨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集王字”的体例在明代已经形成,明末清初的书界流行以王羲之书圣为名,如著名的书法爱好者乾隆皇帝,他在《题墨妙轩》一诗中自称“书圣”,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我笔从我志自骄”(《三希堂法帖·题跋二》),他作《兰亭序》、《道旁草》等,都是拟王羲之时而又有变通的地方。这些都可以说明清时期“集王字”风气的盛行。 那么这种风气又影响了哪些人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即可管中窥豹——翁同龢(1830—1904)是清代咸丰年间进士,他是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的侧福晋(即三房太太),同治帝、光绪帝的生母。他本身是个书法家,又与慈禧太后关系匪浅,因此他在清末书坛上的影响极大。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集王字”作品吧!请看这笔法、结字,是不是和《祭侄文稿》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而且此作的落款还是“乙亥(1875年)夏五月,书于养心殿”,这正是《祭侄文稿》作成的第二年,连时间都如此巧合,实在是令人惊叹。 除了翁同龢以外,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晚清名臣刘墉的“集王字”作品吧!请看这结字、笔法,是不是又是《祭侄文稿》的神韵呢?而且这作品的日期也同样耐人寻味——“癸未(1763年)季春,戏作王氏草书千字文,以慰萧斋枯寂。”这“癸未季春”正是《祭侄文稿》所作之年,连时间都如此巧合,真可谓天意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