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是哪个书法家?
“竹园”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清朝中期苏州文人雅集的一个名称。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在明清时期尤为如此。当时文人士大夫广泛参与文化活动。在吴地文化中,“文人雅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所谓“文人雅集”,是指文人学士之间或聚集于名胜古迹,或聚会于书香之门,饮酒赋诗、谈文论道,既抒发感情又交流学问的社交活动。这一方面,可参阅拙著《明清苏州府属文学史》第四章第二节(待出版)。
“竹园”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据载,这是位于阊门外施家浜北岸的一座园林,占地不大,但是景色可人。园内遍植翠竹,幽静怡人。有诗云:“密竹清斋瘦不饥,虚堂虚室虚明琴。”正是对这种意境的最佳描述。这里原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礼部尚书王瓒的私家园林,到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归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所有。板桥曾在其诗集《淮上偶述》之《竹园》诗后自注云:“园在苏城阊门内施家浜畔,屋仅三四楹,园居其中,环种竹子。西有轩亭,南有花洲,颇堪畅怀。”可见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园,园主可能是把主要建筑集中布置于南北两隅,而将中间的区域大量栽种竹子,以形成竹影婆娑、幽静清雅的氛围。
这个“竹园”之所以能跻身于文人雅集的中心,与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苏州古城被东西向的护城河分为两部分,“竹园”恰好处于城南和城东的交叉之处,而交通要道人民路从此经过并由此向北延伸。“竹园”成为城南和城东文人交际、休闲、宴娱之所。据载,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时,曾在此驻跸,并召见当地名流,如常熟诗人朱彝尊等人均在此受到皇帝的召见。乾隆皇帝南巡时也多次在这里驻跸。“竹园”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在政治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很多文人对此都很看重。钱谦益《有怀丹九同游竹园》诗曰:“芳园经雨绿初浓,犹记当时行步龙。”即指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