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拓本价值多少?
这个问题好有趣,我遇到好多人的第一问都是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换一下主语——我的字值多少钱——才比较合适。因为“书圣”这个称号是后来加上去的,而古代的书家是没有自己买自己的字的。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变成——“王羲之所写的字在唐朝能卖多少钱?”——这是一个理论上可能计算出来的数字。
但是实际上完全不可能实现,为什么呢? 首先一点,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但是他不喜欢人家把他的字随随便便卖出去!所以他让大臣们集王羲之书而成《兰亭序》(也就是现在的永和九周年刻),却不给《兰亭序》原作(现在看到的《兰亭序》是宋代摹本)。李世民还令欧阳询等人去临摹,也是不让买卖的原样。所以唐代的王羲之墨迹是很珍贵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其次,我们判断一幅书法的价值,不能只看字的好坏,还要看纸、笔法、字的大小等多种因素。比如同样是王羲之的字,《兰亭序》就比《乐毅论》价值高很多;而同样是王献之的字,《鸭头丸帖》就不及《中秋帖》值钱……原因就在不同作品的纸张、用笔都有区别,而这些细节是判断一件书法作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题主的问题其实是没意义的,除非把问题变成上述这样。然而这样一来,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了——如果唐人不认可王的字体,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功夫去集王羲之书呢?显然这是有矛盾的。
事实上,评价一件书法的价值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古人如此,今人也是如此。就像文人喜爱评点诗词文章一样,古代的文人也经常给书法下评语。但是这些评论往往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比如明董其昌说:“颜真卿《祭侄文稿》自是千古第一行书。”但是清人袁枚的看法却是:“李北海(李邕)《岳麓书院碑》真笔端神妙。……”同一首作品,不同时代的批评家会有不同的评价。
同样,我们现在看古人的作品,往往觉得某些作品很一般。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些我们觉得很普通的作品在古代却可能是广受推崇的。我们评价一首唐诗,往往会说“杜甫诗写得真好啊”“李白这首咏月吟太多了”……但事实上,在当时这些作品正是流行的诗作。所以如果我们穿越回唐朝,对李白说“你的《月下独酌》写得真是平凡啊”,李白可能会跟我们急眼的。 所以回到本题,一个王羲之拓本能值多少?——就像一杆秤能称多少斤米一样,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