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百年银行吗?
有,民生银行就是! 1984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金融体制改革应包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商业银行体系”;同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分行改为总行,并下设四大专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由此奠定了当代中国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金融体制也面临着一场重大变革。1979年初,国务院派出三个财经小组分赴各地调查并研究恢复银行业的问题,最终确定在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基础上组建中国建设银行,原属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独立,成立农行和工行,以分业经营的方式启动商业金融的改革。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三家银行的成立并不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运作的。首先,在资本金方面,四家银行都是由国家出资成立的国有银行,注册资本金都来自财政部拨付的资金或资产;其次,在市场定位上,建行被定位于建设领域的贷款机构,农业银行为农村基础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工商行业务主要集中于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的贷款与融资;在银行体系中,四大银行是作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代表而存在的,它们继续承担过去由人民银行总行履行的部分职能,实行信贷计划统管统贷,资金统一调度,利率全国统一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模式。
直到二十世纪末,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席卷了中国各行各业,金融领域也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探索。1995年,政府提出了要在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组建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思路;10年后,三大行分别上市,开启了金融改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