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黄金?

候籽洁候籽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对黄金的钟爱不是凭空而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开采金矿和冶炼技术。公元前526年周天子派使者来到楚国,向楚怀王转达意欲与楚国交好的晋国使臣的话,这封信中,周天子特意提到了“晋之霸者,方今克之;诸侯服齐,王室尊桓。”这里说的“霸者”,指的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晋国,而“方今克之”中的“克”字,指的就是用武力征服,其实这也符合当时各大国争霸的历史事实。 在战国时代,各国的货币制度还不完善,各国之间贸易往来,除了以物易物以外,还使用一种“计值凭证”,叫做“权”(读音quan)。这是一种类似于后世汇票的东西,由商人在异地购买货物时,向卖方支付的担保款项或支付货币。

比如秦赵渑池会盟,秦王让赵惠文王赏给自己一条璧,赵惠文王说自己的璧有点小毛病,让人拿去补好送给秦王。但秦王的本意是不想白给赵国东西,于是又让赵王另加送自己五座城池作为交换。赵王也不傻呀,我拿一块有瑕疵的璧去换你的五座城,我怎么跟我的百姓解释呢?于是双方各让一步,改成拿十五座城池换取那块璧。可秦王还是不愿意白白给钱,又让赵王再加送自己十座城池。这样前后加起来,秦王一共要向赵国多要三十五座城池。 这种“权”实际就是现代银行汇票的雏形,它可以代替金银等实物货币进行异地支付,而且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可以随着交易的需要随意兑换成任意数量的货币。

到了汉朝,出现了用铜铸币和银币(五铢钱),但是金属货币的发行范围仍然有限,绝大多数的交易仍以物资为主。西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间私铸钱币、滥发货币的现象非常严重,为稳定经济、发展生产、促进流通,汉武帝于公元113年下令铸造币值较大的“白鹿皮币”和“通宝泉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和硬币。 汉唐之后,金银货币继续充当着货币的角色,但同时也存在“钱轻银重”的状况。北宋后期,由于纸币交子兴起并广泛流行,白银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元代建立了“银本位制”,规定每锭银换钞二贯,如果超过二贯,则超过部分折合成钞。自此以后,白银一直是以“本位币”的身份存在于中国的货币体系之中。 明清以来,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一直到清末民国初年,才渐渐被银圆(银元)所替代。

20世纪初叶,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为了便于核算和清算,他们将银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固定下来。1933年和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实行法币政策和银元贬值政策。从这时起,黄金才真正从货币的领域里淡出,变成了装饰品。

2、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黄金的喜好来源于对金钱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越来越多,当然也希望自己手中的货币数量能够越来越多。虽然把钱存到银行里能获得一定利息,但要远远小于把相同数额的钱拿到市场上进行流通获得的收益。所以人们总是试图把货币存入银行里,然后拿出一部分去买日用品或者投资,如此反复循环,扩大货币的数量,也就是俗称的“钱生钱”。 不过,把本来打算用来买食品和衣服的钱拿来买贵金属,似乎有点不划算,毕竟吃一顿火锅可能就只需要几百块钱,而一斤黄金可能要好几万。难道是因为金子比火锅更“保值”吗?其实不然,因为货币的价值本来就是基于它所能购买的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如果一味追求黄金的“保值”效果,那么只会导致金本位制下的通缩现象——“钱越来越值钱了!原来能买10斤猪肉的钱,现在只能买7斤了!”在这种趋势下,人们更愿意把钱存在手里而不是花出去,这样一来经济就会衰退。为了保持经济的活力,就需要政府介入,通过信用膨胀(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钱就不那么“值钱”了,一件价值100元的东西可能只需要60元的货币就能买到。但是人们对钱的感觉是迟钝的,往往需要经过很久才能感觉到钱真的“不值钱”了。这时候才会去消费、去投资,如此循环往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