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朝代铜钱?
“两汉”是指西汉和东汉,汉朝是一个持续四百年的大一统王朝,这个王朝的特点是重农抑商、重视户籍管理、轻徭薄赋,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开始两汉时期,中央政府还是依靠郡国钱(各郡国自行铸造的货币)来维持开支,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于是就增盐铁之利,铸钱冶铁,实行国家垄断经营,以此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
两汉时期的货币以五铢钱为主,也有契刀币、圜钱等,这种钱形方孔圆钱,一直沿袭到隋唐,这是古币中最为常见的一类; 西汉初期依然沿用秦朝的半两钱,文帝时改制为五铢钱,并规定诸侯王及列侯一律使用五铢钱,不得私自铸钱。
汉武帝时期因为财政困难,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颁布诏令,禁止郡国铸钱,并将旧币五铢钱加以改进,重设钱范,在各地巡行巡查,严禁私自铸钱。 新莽时期,新朝皇帝刘歆认为,五铢钱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经济发展,于是命令重新制作,将原来的五铢钱全部收回注销,换成新的“铜作龟形,其文为‘元’,以为‘元龟’”,俗称“龟币”,同时,还铸行的“金错钱”,即是在钱币表面刻上文字或图案再压上印迹,有“金”、“水”、“火”、“土”四大类。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光武帝下诏废五铢钱,由朝廷统一发行新币——“货泉”,质地有锡、铅、铜,但以锌为主要原料,形状有圆形、方孔圆形、方形,面值有一布、二布、四布、五布、六布、八布、十布、百布。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明帝始制元宝,将“五铢钱”改为“元宝钱”,这也是钱文称“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