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c货指什么?
C货是指染色处理的翡翠,也就是平时大家说的染翡。 辨别方法很简单,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可以仔细查看手镯或者挂件背面,看看是否贴有一层胶布,如果有,那么基本可以断定这是C货了;另外也可以查看首饰的金字塔,如果底座不是特别牢固,用指甲抠一抠都能扣下来,那基本上也是可以确定的。 C货由于经过了染色处理,所以透明度会明显好于天然翡翠,但是颜色的均匀度往往不好控制,就容易出现色块、色带的情况。经过化学染料染色后的翡翠,其颜色稳定性差、容易褪色也是众所周知的事。 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挑选,如果是自己佩戴,最好选择水头比较好一点的,这样看起来会更漂亮一些;而如果购买的目的主要是投资收藏,那就尽量挑选种老色好的,这样的翡翠升值空间才会更大。
除了C货外,还有B货和B+C货。 B货的处理方法与C货差不多,都是染色填充,但处理的方法更有技术含量,先用超声波将原石清洗干净,然后再进行染色处理。 B货通常也会打上印记,例如B17,代表的就是17毫米直径的B货。虽然打上了印记,但由于是天然的底子,而且颜色也不是附在表面的,所以并不影响价值。 不过,因为经过了清洗和染色,部分B货会有酸味,这个要注意一下。如果拿不准的话,可以用开水烫一下,如果没有变色,那就是真品了。而若是有明显的染色剂沉淀,就可以判定为B货。 B+C货则是先做成B货,然后加上镀膜进行防护,最后再用颜料上色。这种一般属于低劣的仿制品,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颜色不自然并且有漆状光泽。
染色翡翠俗称“c货翡翠”。一般取一些劣质的水沫子或翡翠的边角料,利用高压注入染色剂(铬铁矿或钡铁矿),从而使玉石染上颜色。这种翡翠染色并不均匀,染料往往沿玉的裂隙分布。因此,其市场上价值是相当低的,但很多游客不知道,被商人当a货销售,而高价买下,造成了损失。鉴别翡翠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其内部的特征。
首先,可以观察其表面反射光特征。天然翡翠为粒状纤维变晶结构,因此磨光后在放大镜、显微镜下观察,表面为一系列高低不平的凹凸面,由无数小平面组成。当光线照射时,会发生漫反射,所以宝石学家称这一现象为“冰裂纹效应”;另外,天然翡翠内部常常具有“天然翠性”,在显微镜、放大镜下常呈片状闪光。这是因为翡翠中硬玉矿物是呈柱状、粒状变晶结构。呈纤维状、柱状变晶结构的硬玉比粒状变晶结构的硬玉颜色鲜艳。因此具有纤维变晶结构的翡翠在市场上出售时,常常以翠性大小作为评判翡翠质量好坏的依据。翠性越大,即透光的柱状晶体越多,其价值就越高。染色翡翠一般用劣质玉做原料,因此翠性较小。由于人工染色,玉件内部有许多气泡,表面具有玻璃质胶态外观,与翡翠外观有很大区别。
翡翠鉴定仪器: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NexisFTIR)、离子探针(美国Camebr公司IMS880)、电子探针(日本JEOL公司JXA-8100)、拉曼光谱仪(美国Renishaw公司inVia)、扫描电镜(日本岛津公司SSX-55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