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一包是什么意思?
“一包”(bāo)的称呼最早出现于明代,当时是指一捆(百串)纸币,而现在的“一包”一词在汉语里是千枚硬币的意思。 《剑桥中国史》中提到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时写道:“一百枚纸钞称为一包;同样,一千枚铜钱也称一包。”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包是重量单位,1包等于1000克。 其实这种度量衡的单位“包”在古代也有,但那时指的是粮食等能计算的重量物。
唐代杜甫有首诗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里面的“重”字指的就是重量,这个“重”读作zhòng。 宋朝周密所著笔记小说集《清波别志》里有句话:“盐酒一包,分作五斤匀给。”这里的“包”也是重量计量单位。 这跟现在一样吗?不一样! 现代的“包”是一个流通货币的量词——千枚硬币叫做“一包”。 这又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古人经常把成串的钱币放到油纸或棉布里包裹起来,以此便于携带和清点,这种用油纸、棉布裹着的钱币被称之为“包”。
因为古代不少货币材质是铜的,容易与铁或者其他金属接触发生化学反应而被腐蚀掉,所以人们就改用丝绸来包裹钱币,这样既防止了货币锈蚀,又保持了美观。古代的“包”大多专指以丝绸或其他柔软材料包裹起来的成套钱币。 用丝绸等材料把成套的货币包起来,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包”的形式。那国外的钱是怎么样的呢?西方的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宋朝时的交子都是使用纸张作为货币,这些纸币可以直接用手拿,不用像咱们的老祖宗那样费劲吧唧地用丝绸或布料去包裹起来。只有古罗马时期的金币、银币会进行包银处理,不过它们也不是直接放在丝绸里,而是将银币放在一块特制的木板上面,再将这块木板放在一个方形的盒子里,最后整个盒子再用丝绸之类的东西裹起来。 当然,后来有了银行之后,钱就直接存在银行的保险柜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