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花盆有什么特点?
题主照片的盆是建国初期生产的花盆,这种花盆在1949年到1960年期间大量出现,样式以素烧为主,因为当时国家财力紧张,所以没有更多的钱来搞艺术化,所以这一时期的花盆都是追求实用的风格 另外从照片里能看出盆的底部有螺旋纹,这是当时的花盆底座的标准样式,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移栽植物时连土一起搬走,由于当时大量种植花卉,所以对花盆的需求量很大,于是各地的花盆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大部分是以手工制作为主 小时候家里有个这种花盆,不过不是这种造型,是我奶奶按照自己想象做的改进型,把原来的底座给去掉了(可能因为底座占地方),然后里面用泥巴填实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搬动的时候不需要再搬着底下了,但是缺点就是浇水进去后不能保持水分,需要经常浇水,我记的长大后家里一直用这个盆,到21世纪初才淘汰
▼下图这个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蝴蝶兰盆,这时的花盆底会有蝴蝶兰的图案,而且颜色也比较丰富 - ▼还有一种是高脚盆,比如下面的花盆,这种一般是用竹木做框架然后再上釉,比较精致,适合种些喜阴湿的花卉,这种花盆现在来看依然不过时,只不过现在多用塑料和陶瓷制作 ▼还有那种带盖子的花盆,下面图片这个看起来像是紫砂的,其实是一种特殊工艺的泥锅,盖子上面一般会雕刻花纹或者印着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