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仙家法器是翡翠?
哈哈哈,这个问题好有趣! 首先呢,你要明确一点,法器(或者俗称法宝)这个概念在仙门里面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什么算法器呢?一般认为能发出能量波或者能够传输信息、存储信息的都算法宝。所以呢,有法力的动物、植物还有山川河流,甚至金属石头都有可能是某位的法宝。 因为仙门的修行体系跟佛道不一样。他是以点带面,以人为中心,以一家一户为一单位来培养能量场和信仰基础的。所以天界神仙多如狗,凡间小神遍地走。
那这样的话,只要某个地方信仰坚定、香火旺盛,就可以形成足够大的能量场供养神灵。比如某个庙子香火鼎盛,供的佛像越大,说明这位神灵的法力就越高强。 但要是换一个角度讲呢,所有的宗教都是劝人向善的,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他们的终极目标不是修建更大的庙宇,也不是塑造更华丽的金身,而是让更多的人信仰他们,虔诚地信仰他们。因为人的信仰是一个非常大的能量来源。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一屋子的人,大家都信南无阿弥陀佛,每人每天念一声这句佛号。那么这一声佛号在这个空间里来回传递,每个人收到的总和比一个人单独念的力量要大很多倍。这就是大家信仰的力量,也是宇宙能量的传递方式。 所以你看那些山精树怪,有些本事不大,但是信仰很坚定的家伙往往也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因为人的信仰是一股很大的能量源啊,很多修炼的人都是靠大量的信仰来完成自己的突破的。 当然啦,人这种生物是很复杂的,有时候很虔诚,有时候也很贪婪。
如果某个庙子香火旺盛,慢慢就会有一个新的循环开始,那就是有人为了还愿,可能把自己家养的鸡啊狗啊供上去。而神灵感受到这浓浓的信仰,就会赐予那个人一定的神通法力。于是有了法力的神仙下凡显灵的事情也常有发生。所以呀,有些时候,你没点法力还真不好混耶。
在《西游记》中,有很多妖精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珠宝玉石变化而成,比如在第三十二回出现的一群妖怪便是“七宝奇珍”,而在这七个妖怪里面,“翡翠”被描述为:
青毛红爪似虾模样,黑脸赤须如鲇一般,手持着三棱偃月一柄刀,高叫道:“你是那个通家路熟的,走将进来?”
这段描写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翡翠大相径庭,这倒不是说明代的翡翠与现在有差别,而是因为古代的翡翠含义与今天不相同,今天人们提到翡翠首先想到的是“玉”,它是一种由各种不同颜色玉矿石加工而成的佩饰和首饰,而在古代,翡翠则是一种鸟,是一种嘴短脚短且色彩绚丽的热带鸟,这种鸟在我国南方有所特产,但是在北方却是极为少见之物,故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因此在古代,翡翠也被作为皇家的装饰,用于装饰旌旗和车马及王后等女性的服饰。《旧唐书·五行志》记载玄宗李隆基“置教坊于两靖,在京有磁州乐、邠府乐、杖鼓乐。在四方有太常乐、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康国乐。……其天子常用乐有大驾六军曲、羽葆曲、安曲等,舞者被朱衣、翡翠之冠,带玉环,金铃,以龟兹之鼓吹随之”。
《明史·舆服志》:“王后常服:大衫,深青,妆花,织金团凤,红素罗里、霞帔,金落凤,翠贴衬,穿金镀金饰,用玉,翠五彩金宝石嵌就五凤,中二衔大珠,左右各一衔小珠,约以朱绿绶……”,文中出现的“翡翠”就是指用翡翠鸟的羽毛所做的装饰品,而不是玉石。
在明清时期,有人将产于云南和缅甸的玉矿称为“青玉”或“缅甸玉”,这种玉石有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颜色极为丰富,因此在加工时也会用到翡翠鸟羽毛的颜色加以命名,比如我们将紫色玉矿称为“紫翠”。这种玉石最早出现的记载是在清朝康熙时期的《滇海虞衡志》卷下:“周围又有缅甸、木邦、八百、车里,皆产诸玉,而缅甸尤多。……,紫玉色带红,微邪色易变。”但是尽管这种玉矿被称为“缅甸玉”,它却被归于玻璃类,清朝著名地质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记载如下:“滇南玉洱澜沧之间,……翡翠,其色不一,而绿者尤佳。……今之良玉,当以缅甸玉为首,俗呼缅甸玻璃,以其莹澈也”。
在宋应星看来,这种玉石实际上并不属于玉的范畴,而是一种光洁透明的玻璃类矿石。在当时,产于云南的“翡翠”并没有流传到中原地区,而仅仅是地方特产,比如在《滇南》记载:“永昌府产有黄玉,琢为朝珠进御,玉理色俱佳,而无他用,其玉出城北三十里石子甸水滨,仅一窖,土人获之,琢成玩器,输于南甸西蕃交易大珠,其玉性软,易镌凿”;《云南通志·矿物》:“永昌府产玉,黄白两色,琢为手镯项圈等项,其大者可作冠盖弓剑佩,其价甚廉,产者地甚多,而木邦所产者尤佳,名翠玉,明户部尝以为朝珠”。
到了清代中晚期,缅甸归附清朝,而玉石的开采和贸易得到政府的支持,出产的玉石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国内地,在晚清时期开始成为内地的珍贵玉料。此时,因为开采规模变得极大,玉石矿的种类也变得极为复杂,玉石加工者对其重新进行了命名,将白色的玉料称为“白料翡翠”,绿色和紫色玉料称为“翠料翡翠”,统称为“翡翠”,这也就是今天所称的翡翠玉,与古代的翡翠玉出现了名称之争。玉石加工者为了凸显新玉料的特点,将“翠料翡翠”简称为“翡翠”,而将老翡翠称为“老坑翡翠”或“滇云翡翠”、“缅甸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