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形成绿色?
“如何”形成,即意味着“先有”什么才能有什么样的过程? 也就是说需要先有(形成)硬玉岩(或称辉绿岩),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变成绿色的翡翠。 但实际上,这样的形成逻辑是有问题的。 因为在翡翠形成的过程中,硬玉岩(辉绿岩)只是初始的晶胚,后续的元素置换、晶格扭曲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翡翠,而绿色是伴随着这些过程而来的。 所以从硬玉岩到绿色翡翠是一个先后关系,而不是“如何”形成的逻辑顺序。 那有人会问了,既然不是“如何形成”的关系,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呢? 这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块天然的翡翠原石的时候,一般会首先被其色彩缤纷的外观所震撼,而被震撼的同时也会产生好奇的心理——这块原石到底是先有的灰黑色调还是先有的翠绿颜色呢? 因为原石的色带通常都是沿着裂纹分布的,所以会有人根据裂纹的来判断颜色的先后顺序;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不然!因为导致翡翠呈现五彩斑斓的色彩和光泽的物质不仅仅是颜色,还有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间)以及荧光(全透明间),而我们肉眼所见的光学现象,比如颜色、光泽、荧光等等,都是入射光线经宝石内部质点(晶体或非晶体)强烈散射后的复合结果。
简单来说就是,先有石头,然后才有颜色和光感。 而绿色作为翡翠最主要的颜色,更是经历了由淡—浓渐变的形成过程,例如老坑玻璃种、冰种、糯种等品级的翡翠大多为淡绿色,而豆种则多为浓绿色。 这不仅是因为微量元素的影响,还因为不同晶胞的硬玉岩中(或称辉绿岩)颗粒间隙的大小不同引起的。 随着结晶作用进行,颗粒间隙逐渐减小,当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正色泽(如浓绿色);而如果继续增大,则会形成反色泽(如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