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哪年发现的?
说到翡翠,就不得不提一提与它息息相关的一个物种——软玉。 众所周知,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玉石主要有人工合成的、天然翡翠和和田玉等几种。其中人工合成的主要是合成水晶,而天然玉石则是由自然界中的矿物集合体形成的。 而现在能检测出来的最早的人工合成翡翠来自汉朝。《东观汉记》中有记载:“和阗国献明珠,大如鸡卵”,而这颗“明珠”有可能是人工合成的。不过当时的技术可能还不足以将翡翠运往异国他乡,所以这颗“明珠”很有可能是产自于我国境内的软玉或硬玉。 但是要说起真正的翡翠那可就有的说了。根据考古发现,在唐代的墓穴中曾出现过满绿色的翡翠珠串,而这块绿色翡翠原石已被证明源于缅甸。这说明至少在唐朝时期,缅甸的翡翠已经通过边关传入内地,只不过当时并不流行佩戴翡翠,而是用于制作精美的玉器。
宋代开始,人们开始在服饰上添加各种首饰,而翠绿的翡翠这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并成为首饰用玉的一员。宋徽宗时曾有诗赞曰:“剪就翠绡裁作扇,晕成碧彩制为环”,可见当时翡翠制作的首饰品种之多。 明代中后期,翡翠首次作为玉材进入玉雕行业。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琢玉匠人都无法对翡翠进行合理设计,因此明末文人朱彝尊曾在书中批评当时的翡翠雕件“无复有俊爽之气”……确实,粗犷的俏色雕刻法使得许多本应灵动婉约的题材变得呆板无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到了清代,翡翠在玉材的使用上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在清宫档案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翡翠的材料及雕琢情况,而且清宫廷的造办处中也设有专门的“做玉处”,意为加工翡翠的地方。 在我国西南地区也有大量的翡翠矿石开采,并且将原料运送至边境进行交易。例如在中缅边境的翡翠交易市场上,就有“南有保山,北有阳美”的说法,这里的阳美指的是广东揭阳的阳美村,当地人口中的“云南翡翠“实际上指的就是来自保山的翡翠。
云南腾冲一带百姓和缅甸人十分喜爱翡翠,他们把翡翠从缅甸背运到腾冲集市上交与内地商人,而内地商人在腾冲收购后,再辗转长途贩运到云南大理、丽江、四川、贵州和湖南长沙、常德等地贩卖。由于运销翡翠的商人长期往返于云南至贵州一线的崎岖山道上,民间遂将这条运翡翠的路叫做“老玉路”、“站人路”、“人夫路”。“老玉路”就是今日常说的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从缅甸到滇西的高山峡谷中常常可见到身背翡翠包囊的马帮穿行其间。他们每趟往返需要60余天,其间不仅要面临险情丛生的原始丛林和大江深谷,而且要忍受疾病、饥饿甚至遭到野兽袭击的威胁。可以说,每件翡翠饰品和成品都是用运玉马帮和苦力的血汗和生命换来的。
人们通常认为翡翠是近代由缅甸传入中国,其实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翡翠,距今已有2000多年,所用翡翠的产地是中国新疆。中国地质学家在对新疆和田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翡翠调查时,在距和田15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了翡翠矿床。新疆和缅甸两国翡翠在化学成分和物理成分上很接近,中国历史学家对翡翠一词在先秦典籍中的使用作了考证,证明翡翠一词在春秋战国已经出现,并作为名贵玉石使用。
翡翠饰品、成品的大量传入中国并得到清宫和达官贵人的喜爱是从乾隆年间开始的。翡翠传入内地后,逐渐成为装饰品和珍藏品。清皇朝建国以后,清朝皇帝都十分钟爱翡翠,他们把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翡翠作为尊贵与权力的标志。乾隆皇帝在位期间60年,六下江南,每次南巡往返都要经过云南,云南的翡翠饰品、成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清宫。清朝乾隆皇帝晚年时,官廷中使用的玉器已经几乎全部都是翡翠制作而成。在封建社会,皇帝的专宠使翡翠身价倍增,成为中国玉器中最名贵的品种,从此,翡翠逐渐成为中国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