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矾红与民国矾红的区别?
从工艺上,两者都是手工描画然后再烘烤成型的。但是制作工艺的不同导致了成品的效果不同。 清中期(雍正时期)开始,官窑的青花瓷制作开始使用“青花描银”的手法,即在青料绘就图案后,再用银线勾勒一遍,最后烧造而成。这种工艺在康熙时的《景德镇陶瓷汇编》中有记载:“青花描银,正色佳绝,花纹空处,染以银灰。”
清晚期,出现了“青花加彩”的新技术,就是在已经烧制的白釉瓷器上,用青花颜料画出图案,然后在高温下二次烧制,使青花着色牢固;降温之后再施透明釉,入窑焙烧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瓷器。这种工艺在清中期以后极为盛行。 而民国时期的矾红,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红铜釉(也叫古铜釉或金碧釉),一种是锡青铜釉。两者的做法都是在素烧的瓷胎上涂绘水粉画,然后高温烘培形成的。其中红铜釉还有两次浇铸成型的过程,工序更为复杂一些。
由于当时对烧制控制不够成熟,很多瓷器都会有一层淡淡烟炱,这给现代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用仿造的烟炱来冒充旧瓷器的年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