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石头做出翡翠?
先贴几张图 这是最终成品,在天然红玛瑙上利用热处理的方法增加其透明度,并加入人工浸入“绿色”,形成类似翠绿色的“美石”。 图中是加工过程,把天然的红宝石原料进行切割雕刻然后高温填充绿色充填处理(其实就是染色)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比较多问题,首先是如何获得透明的宝石,然后是绿的颜色怎么弄进去,最后才是如何制造假种水。 我自己也非常喜欢收藏各种玉石原石,其中红蓝宝石原矿也是我非常喜欢把玩的。因为平时工作也接触很多宝石,所以也对宝石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
要制作成类似翡翠的宝石,需要同时具备几个条件:
1、必须是硬玉或者是含铬辉石质的玉石矿物;
2、晶体结构紧密,结晶颗粒较小,这样切出来的宝石才够透明。如果是油脂光泽或者蜡状光泽都不合格;
3、颜色美丽,如果颜色暗淡或者层次分明也不行;
4、表面光泽明亮,抛光良好。
5、最重要的一点,必须具有“种水”,所谓种水就是宝石晶体中有细小气泡,在灯光或者阳光下有较明显的水头。如果晶体内没有气泡或气泡很少那就不是我们常说的“种”很好。 要想得到“种水”比较好的石头,一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在开采的时候注意选择,第二种就是把原来没有种的石头进行优化处理,例如加热漂白然后注入无色油剂,使内部产生“种水”(具体可以参考上面图片)
但这种方法只能得到“种水”,无法改变颜色的。如果想要颜色的话就只能涂抹染料了。 不过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伪造的翡翠算不上很高明的造假,因为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天然产出的紫色绿碧玺,黑色绿碧玺以及艳丽的黄色绿碧玺,这些色彩强烈的碧玺可以很容易地做成项链等饰品。而且其光泽和透明度都比前面提到的假翡翠要好许多。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翡翠仿制品,有玻璃、石英、玉髓染色的,也有用其它石头做的假翡翠,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这里教大家几个基本的鉴别方法,可以辨别绝大多数的假翡翠,需要大家多多练习,多上手真翡翠和假翡翠,熟练的掌握辨别要领,也可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1、看裂隙处的区别,真翡翠的裂隙处常常可以看到絮状的棉,而假翡翠的棉是染色形成的,并且裂隙处常常可以看到外层到内层的颜色由深变浅的现象。
2、看冰裂纹,冰裂纹可以说只在真翡翠上存在的,虽然造假技术日趋高明,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办法在假翡翠上仿制冰裂纹。
3、看颜色区别,翡翠的颜色非常丰富多彩,而且颜色的分布也没有规律,有些颜色深、有些颜色浅,有的浓一些、有的淡一些,可以说变化莫测,假翡翠的颜色会比较单调,颜色的过渡也是比较生硬,即使染色翡翠,仔细观察颜色也是不自然的,没有真翡翠色彩灵动、变化莫测。
4、看表面的橘皮效应,真翡翠的橘皮效应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而假翡翠要么没有橘皮效应,要么橘皮效应非常少见,即使有也是在表面,而真翡翠的橘皮效应在裂隙内部也十分常见。
5、看表面光泽,真翡翠的表面一般为玻璃光泽,看上去很有灵气,而假翡翠的光泽大多都是树脂光泽,看上去就有点死板,没有真翡翠那么灵动。
6、看透明度的分布,真翡翠的透明度通常不是很均匀,而假翡翠通常都是均匀的,这也是鉴定翡翠的一个重要特征。
7、掂重量,真翡翠由于含有钠、铝等重元素,因此密度较大,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而假翡翠采用廉价的硅质玉雕刻,密度要小的多,拿在手上很轻飘,这个是不法商家为了节约成本造成的,掌握了这个特征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识别这种假冒翡翠了。
8、测硬度、测折射率和密度,这是翡翠检验机构经常使用的鉴定方法,真翡翠的硬度大于7、折射率为1.66、1.68(双折率),密度大于3.33g/cm,而且三者都是鉴定翡翠的重要特征,只有三者都符合翡翠的特征,才能判定为翡翠。